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中国最悠久的盲校:长沙瞽女院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国最悠久的盲校:长沙瞽女院

100余年之前的长沙南门口社坛街,有一所专门服务于盲女生活、学习的免费公益学校——长沙瞽女院,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四所特殊教育名校之一。这所学校的创立者是几位德国女传教士,她们既是身份特殊的异乡人,又是充满仁爱之心的开拓者,还是满怀好奇心的记录者。她们拍下的民国长沙盲女生活照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长沙瞽女院正是今天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据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党委书记张锡介绍,这些珍贵的照片本来已在文夕大火中付之一炬。但传教士们曾将照片带回德国。2008年,学校100周年校庆之际,一位德国人在一家博物馆找到了这批图片,重新拷贝、翻译交给学校。

  她们曾带着盲女在船上住了八九个月

   1908年,德籍女传教士甘蒙安和顾蒙恩(均为到中国后取名,下同),发现许多失明的女孩流落长沙街头。她们动了慈心,想收留她们,给她们一个家。

   一天,她们在街上遇见一个中年妇女毒打一盲女孩,于是上前劝阻。不料,那女人怒气冲天地说:“这瞎子无用,我不要了,给你们算了!”说完,扔下盲女孩就走了。两位教师就把盲女孩领回自己家里,给她取名顾贵珍。

   不久,湖北某县的传教士又送来一位盲女孩。她比贵珍大,教师们给她取名马利亚,称她为大姐,贵珍为二姐。教师们又连续地收留了三姐、四姐、五姐,这便是“瞽者之家”的开始。“瞽者之家”渐渐扬名,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又送来不少盲女孩,有的年龄更大一些。于是,她们不再按年龄排列,而是彼此之间唤着姓名称姐妹。“瞽者之家”就设在长沙南门口社坛街的一个福音堂内。

   1909年,长沙掀起反洋人、烧教堂运动。“瞽者之家”被解散,盲女孩们流落街头。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女教师们冒险进城,找回了七名失散的盲女孩。有一个不会说话的四岁女孩,在混乱中不知去向。教师们再三托人寻访,直到第三天在一家铺房里找到她。

   因为害怕市民再次反扑,又因教堂已经被毁坏,两位教师就找来一条小船,带着八个盲女孩住在了船上。直到过了八九个月,长沙秩序逐渐好转,教会也得以恢复以后,才迁回长沙。1910年,“瞽者之家”从社坛街迁至学院街。

  一战时被勒令回国她仍初心不改

   不久,创办人顾蒙恩因为体弱多病,不得不回国休养;甘蒙安也因工作需要,被调离长沙。照顾盲女的担子落在了另一位德籍传教士樊贵英身上。

   她不仅担起了这一重任,还连续不断地增收新的盲女孩,由八个到十个再到二三十人。“瞽者之家”的教师开始采取订课程表、分班次的方式,将孩子们按年龄大小组合起来学习,这就近乎办学了。于是,“瞽者之家”易名为“瞽目学校”。

   虽然组织形式变了,但其宗旨和性质并没有变。学生都以校为家,刚入学时一律是享受供给制,人人平等。吃饭穿衣都由校方分配。上午开设三个小时的文科课程,学习内容以小学教材为主。下午开设三个小时的手工劳动课,以编织、纺纱、织罗为主,产品有纱带、手巾、花边、桌布等。课后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跑步、游戏、唱歌等。毕业后,一部分学生可自主择业,另一部分学生则加入编织部织毛货,计件获得工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籍教师被勒令回国。得此消息,全校师生痛哭流涕,彻夜祷告。之后,老师们陆续返德,唯有樊贵英不愿丢下这些盲女孩,始终留在长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才为筹集办学资金而短时间回国一趟。

   樊贵英回国期间,学校的工作由俄国女教师殷学文代理。次年,樊贵英募足款项后即返回中国。

  每次有学生去世都是她在床边流泪送终

  不久,殷学文调离,另一位德籍教师梅树滋被派来协助樊贵英工作,负责管理编织部的生产,兼任护士。

   这是一个温暖的家。学校困难时期不得已遣送自费学生回家时,学生们都是哭着离开。盲女们多半体质很差,几乎每年都有因病去世的,在有些年间,一年之内就有两三位去世。每次有学生去世,都是樊贵英在床边流泪送终。

   1937年,梅树滋回国休息,正值中日战争爆发,学校的一所房子被炸毁。这种种不幸加重了樊贵英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因忧伤和劳累过度,她身染重病,经医治无效于1939年1月去世,享年64岁,归葬在离家乡万里之遥的瞽目学校坟地。直到梅树滋从国外回来,继任第四任校首,学校的秩序才恢复正常。

   1941年,日本军队第三次犯湘,学生避难于湖南湘乡。1945年才迁回长沙。期间共办班22个,学生近200余人。1951年,梅树滋等传教士,经香港离境回国,1960年代,他们的后裔曾回到长沙,重温母亲们的青春之路。

  (据《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