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回应“时代需求”仲明助学金的三次创变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回应“时代需求”仲明助学金的三次创变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一场延续了27年的慈善约定,在慈善征途中传承“道义契约”,以发现眼光回应时代需求。

   12月1日,2024仲明大学生助学金 (以下简称 “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暨创新发展交流会在广东清远举行,这是仲明助学金的第27次发放。27年间,从未间断的资助让数万名学子受益。交流中,一场触及变革的思考正在上演。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群体因心理引发的各种“成长的烦恼”,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支持学子学费,到为学子全方位赋能的素养教育,再到聚焦当下热议的青少年心理教育,27岁的仲明助学金经历了不同时代命题下的三次创变,在探索和验证中找到了一条 “仲明”特色的慈善之路。

  “道义契约”传承慈善底色

   27年的仲明路是信念和理想的坚持,道义契约是“契约”,更是“人生信条”。

   仲明助学金的三次创变离不开道义契约传承的善意底色。这种助学模式不仅让仲明学子在慈善传承中受益,也指导着仲明助学金的多次变革,从资助求学、到赋能学子、再到心理关怀,项目发展就是一种道义的传承。

   “聚集道义能量,以智慧、慷慨、用心和深切的关爱支持教育,强国兴邦,让慈善智慧和仁爱精神得以弘扬,让‘仲明’之星闪耀爱与良善的光辉,让‘仲明’之树根深叶茂,基业长青,让社会因‘仲明’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这是印制在仲明助学金“道义契约”上的开篇话语,也是每位仲明学子践行慈善的铮铮誓言。

   根据“道义契约”模式,仲明学子需承诺在毕业后经济能力许可时,回捐当年所获得的资助款,用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加入公益行列,奉行“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美德。

   98级仲明学子、广州市仲明助学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富建,毕业后心中一直有个想法,找到资助人履行道义契约。当时,受制于社会信息发展有限,沟通渠道不畅,尚未完成回捐。

   2004年,毕业三年后的张富建搭建起“仲明助学网”,用于向仲明学子提供助学金回捐信息和学子交流,善意的传承从这一刻开始变得具象化。

   秉承着慈善传承理念,仲明助学金的创变从这一刻启航,善意让暖流涌动。

   如今,“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助学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仲明学子从被资助人成长为资助人。签署“道义契约”的仲明学子,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纷纷以不同形式回捐仲明善款,回报社会。“设立奖助学金”“发起爱心助学行动”“定期捐赠仲明助学金”“赴西藏支教”等爱心行动,仲明学子们用不同慈善场景为“道义契约”赋予更多的传承标签,受助仲明、融入仲明、回报社会。

   1998年暨南大学的仲明学子范绍钦,2011年创立广州合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次年就在南方医科大学设立“合众助学金”资助困难大学生,2017年5月又与本科同学捐赠10万元在暨南大学设立“97307助学金”。

   现就职于中国南航集团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李明珍是2003年中山大学仲明学子,2013年他与爱心人士成立爱心教育基金,资助家乡特困学生,9年来累计筹款善款超12万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1998年仲明学子房秀丽,2000年7月毕业后自愿赴西藏从教,成为广东省首个进藏从教的应届女大学生。随后,有吴丽杏、陈春夏等众多仲明学子追随她的脚步赴藏支教,回报社会。

   经过多年的坚持践行,“道义契约”机制已日渐成效,仲明学子中约1800人次回捐助学金,总额超500万元,并通过设立各类奖助学金、科研基金、公益筹款等超100万元。“仲明助学的道义契约模式以及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爱薪火相传的慈善理念都是传承不变的。”张富建说,助学金将根据时代需要及受助对象需求转变发展方向,以便项目能更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主任李萍认为,基于传统慈善,对现代慈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并非富人的施舍,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物物交换,让每一位普通人有了参与慈善的渠道。“道义契约”更是将慈善之力从清泉汇聚成河流,让其川流不息,这是极其不易之事。

  “三次创变”公益升级

   仲明助学金由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杨国强1997年捐资100万元在羊城晚报社设立,并成立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从资助困难学子学费、提升受益学生素养教育,仲明助学金经历两次转型后对新的社会问题发起冲击。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提供强劲动能,市场经济活跃度持续攀升,一些社会问题逐步涌现,这给转型中的青年个体带来成长的阵痛。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彭凯平,曾经在新华社的帮助下做过一次40万人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呈现“七苦”,即漂泊、浮躁、孤单、忙碌、抱怨、苦楚、迷茫的状况。大学生排名前三的心理问题,分别是“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

   社会有需求,仲明有回应。

   仲明助学金管委会在“道义契约”“素质成长计划”的二次变革的背后,开始思考从树人到育人的全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怎样的当代大学生?从外部看,青少年精神压力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关切。从内部看,仲明助学金的捐助方国强公益基金会成立十年,在新的社会问题面前也在面临转型,更加聚焦在教育公益领域,开始关注并参与青少年“心”困境和新需求。

   按照计划,仲明助学金将联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发起“阳光成长”行动,开发出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的课程和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心理抗逆力。彭凯平表示,希望通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阳光成长”来改变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转移、替代、升华,用积极体验替代消极情绪,从而达到深化目的。

   27年前,仲明助学金资助广东省部分高校品学兼优的困难大学生,逐步扩展至全国25所高校,改变了1.35万学子的命运,这成为仲明助学金的公益起点。

   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成为仲明助学金的首个目标,但与物质匮乏相比,“思维上的困顿”成为受助学子最大的挑战。高质量社会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主题,让德、智、体、美协同有机进步,叩问着仲明助学金管委会每一位成员的内心。

   从2012年起,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由单一化经济资助转变为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除持续发放助学金外,还提供包括各种导师课堂。

   今年11月30日—12月1日,2024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上就举办了“成长动力营(素质拓展)”“发挥你的影响力”主题工作坊、与仲明新生面对面“相信相信的力量”座谈、“设计思维,设计人生”“职业规划早知道”等8个主题导师讲堂,来自高校和企业项目管理人的专业授课,帮助仲明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起点上,仲明朝着第三次创变进发,从经济资助到素质培养,再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新需求。

   仲明助学金1998级学子受益人、广州市仲明助学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富建表示,仲明始终坚持创始人朴素的初心,培养“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人;仲明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拥抱时代变化,不断深化和扩展仲明培养理念和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学子成长和社会需求。

  可持续公益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慈善之路发展正在经历着几个阶段。初期捐赠款物、中期打造慈善项目、中后期推出慈善平台、后期促进慈善可持续发展。当前,这几个阶段齐头并进,仲明助学金从“单个助学项目”到“仲明志愿服务队”再到“广东省仲明助学志愿服务促进会”“广州市仲明助学发展中心”实行专业运作,仲明助学金设立延伸出的公益机构和项目正在探索一条自我突破、自我革新、自我创新的新时代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张富建表示,仲明助学金不仅是一个助学金项目,还是一个成长计划,更是一个培养未来社会有益成员的平台。“我们也正在这样做,为仲明学子的培养,为仲明理念的传播做出有益的探索。”

   今年是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开启的第二个“十年”。从世界公益慈善趋势来看,科学化、行业化、专业化,已经成为基金会行业发展的新标志。从单纯捐赠款物、探索公益项目,到打造公益平台,再到可持续发展公益,基金会正在行稳致远。

   座谈结束时,谈到仲明助学金的第三次创新,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陈翀表示,创新是为了将仲明打造为长期的、有影响力的项目,“仲明是基金会公益的起点和初心,我们希望它能够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