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系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公益传统
碳市场新规5月1日正式实施
上市公司ESG信披“考纲”5月1日正式实施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系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公益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碳市场新规5月1日正式实施
企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这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在接受采访时说,《条例》提出未来将逐步推行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这会倒逼更多企业放弃购入高额的碳配额,而考虑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型,以此引导全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伴随企业参与碳交易积极性的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并呈现出逐步上升态势。

    适时引入有偿分配

    我国的碳市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强制碳市场,另一个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就是自愿碳市场。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2011年起,我国陆续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福建等省市建立了8个地方碳市场。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了2000多家发电企业,覆盖全国总排放量约40%。

    “从发展趋势看,全国碳市场免费分配的配额量正在收紧,在市场呈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适时引入有偿分配的碳配额将是一个趋势。”一位电力行业相关人士表示。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式是免费发放,但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大都已经开展了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实践。在此背景下,《条例》提出,配额分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将逐步推行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民生证券的研报指出,我国碳价上升将是必然趋势,2022 年碳配额均价为55.3元/吨,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免费碳配额比例降低也将推高碳价。保守估算,2025年碳配额/CCER现货市场规模分别有望达到4400/200亿元。

    鉴于此,正式实施的《条例》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纳入对象、配额分配、数据监管、配额清缴以及交易运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将进一步构建权责明晰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倪清认为,《条例》为碳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会提振参与主体对碳市场发展的信心,同时也有望推动全国碳配额价格的攀升。

    生态环境部的统计显示,自碳市场启动以来,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目前已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幅度达66%左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未来将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这样有利于控制碳排放总量,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碳减排成本,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从而提升我国碳市场在国际碳定价当中的话语权。

    普华永道调研指出,碳排放权交易旨在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低碳发展,《条例》的实施,既反映了国家致力于推进双碳目标的决心,也是持续完善我国碳市场的重要举措。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自2021年7月正式开市以来,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第一个履约周期是2019—2020年,第二个履约周期是2021—2022年。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据悉,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8个重点行业,这8个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比重达到了75%。“目前我们只选择了发电行业做试点,也就是说,其余7个行业尚未纳入强制市场,未来要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作用,还需要把剩余行业早日纳入。”前述电力行业人士指出。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对于剩余7个高排放行业何时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官方并未公布具体的时间表。

    对此,一位碳资产管理公司人士透露,虽然其他7个行业还没有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时间表,但这些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已在常态化展开。“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钢铁、有色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初步方案已完成,预计有望成为全国碳市场率先扩围的行业。”该人士说。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通知。通知提出,现有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当参照《条例》规定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实行总量控制、有偿分配、市场稳定储备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好试点作用,避免滋生金融风险,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对于该通知,市场各方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

    前述碳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作为市场参与者,强制碳市场的启动对企业来说,既有风险也存在机遇。“当前背景下,不论行业是否将纳入强制碳市场,合规都是第一条原则,我们也在通过低碳技术转型,降低碳排放量,以获得更多的碳排放配额。”该人士说。

    市场预计,2030年或将是剩余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符合中央对碳达峰目标的初步规划。

    (据《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