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天一到饭点,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每个村(社区)的老年食堂内总是热闹不已。整洁的餐桌,热腾腾的饭菜,消毒碗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65岁以上的老年人陆续来到餐厅,围坐在桌前,高兴地吃着荤素搭配、营养健康的可口饭菜,享受着“饭来张口”的幸福。 在暖泉镇乾村,74岁的刘润龙大爷手捧一大碗面条,吃得舒爽。“土豆片炒肉,西葫芦炒鸡蛋,青椒木耳熘肉片……这么好的饭菜,中午2元、下午1元,我们一天才出3元钱。”老人笑着对记者说。 在过去,吃饭是让刘润龙大爷犯愁的事。年迈的他常常是“煮一锅饭吃一天,炒两个菜管三餐”。而刘润龙老人的“吃饭难”,也是不少农村留守老年人的难题。 如何让这些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中阳县从最小处入手,从最实处做起,去年以来,探索实施“千万养怡”助老项目,通过打造城市中心养老院、城市社区老年餐厅、行政村日间照料中心、行政村幸福小院、自然村好邻居助老小院,为全县82个行政村(社区)、13个社区、36个自然村的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年人、独居老年人及生活困难老年人等提供助餐、助洁等服务,全力打造养老服务亮点和品牌。 “覆盖千沟万壑,惠及千家万户,我们通过政府投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子女交一点、社会捐一点解决资金难题,让老人们尽享养怡之福。”中阳县民政局局长任建忠一语道出“千万养怡”助老项目的内涵。 在科学评估、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中阳县通过不断创新模式、方法和机制,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在家门口吃上一口营养美味的热乎饭,让年轻人放下后顾之忧,为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按下了“快进键”,有效促进了乡村治理。 村村建起老年食堂 解决留守老年人吃饭“难题” 清晨,热闹的叫卖声划破暖泉镇的寂静,乾村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员李海贵穿过集市,满载归村。随着车停在村委大院,大家纷纷围上来帮忙。 绿盈盈的大白菜、新鲜的青椒、白嫩嫩的豆腐、米面豆油、鸡蛋……大家一边聊着天,一边忙着卸货。 为顺利推进行政村幸福小院工程建设,中阳县在过去村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每个村补贴运营资金1万元,冬季按每月7元/平方米的标准发放取暖补贴5个月,在能满足老年人一日两顿饭的同时,还配备了洗衣机、理发室,优先选聘两名脱贫户为养老护理员,为全村65岁以上单身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从过去每天一顿饭,增加到一天两顿饭,中午两荤两素2元钱,下午一荤一素1元钱,老人们一天只需自己出3元钱就可以吃得很好。”从乾村党支部书记武爱忠口中得知,“千万养怡”助老项目启动以来,老人们从过去的吃饱变成了如今的吃好。 在离乾村较远的自然村前岔沟村,同样有15位这样的老人。与乾村不同的是,这些老人都在邻居张元汝家吃饭。 张元汝家便是乾村村委选中的“好邻居助老小院”——对于像前岔沟这样距离较远的自然村庄,中阳县采取“好邻居助老小院”模式,通过财政一次性补助5000元,用餐服务按照一人一天1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有效解决了偏远村庄老年人的吃饭难题。2023年12月底,全县36个自然村的“好邻居助老小院”全部运行起来。 干净利落、富有爱心。这是武爱忠选择张元汝家作为“好邻居助老小院”的理由,也是中阳县在解决自然村养老服务“最后一米”的必要条件之一。 倾心守护 让老年食堂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 一天五、六元钱,就能吃到这样好的饭,老人们起初心里犯嘀咕:这样的好事情,长久得了吗? 在宁乡镇南街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杨勇直言,由于场地、经费、人员的局限,要运营发展好老年食堂并不简单。 步入南街社区,青墙灰瓦的小院内,靠南的三间平房便是老年餐厅所在。“南街社区是我们县最大的社区,65岁以上达到条件的老年人将近1000人,对于这么大的社区而言,如今的场地略显局促了。”杨勇略显无奈。 虽说有了起锅架灶的地方,县城的老人们对饭菜的样式、口味都有一定要求,谁来给老人做饭,又成了南街社区的难题。 中阳县民政局局长任建忠肯定地说,“小食堂折射的是大民生,我们办老年餐厅,不光是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才是最终的目标。” 为破解养老服务资金难题,中阳采取“五个一点”机制,即政府投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子女交一点、社会捐一点。2023年,中阳县制定并严格落实运营补贴、取暖补贴、就餐补贴等政策,累计投入财政预算养老服务资金1800余万元。农村社区养老机构每年补贴5.5万元,行政村养老服务机构每年补贴1万元,有光伏电站收益或其他村集体收入的行政村,可对养老食堂的运行再进行补贴,老年人或其子女可通过按月、按季缴费或用自种农产品按市价折抵等方式,支付老年人就餐费用等。 在县政府划拨运营经费5.5万元,社区承担餐厅的房租、水、电、取暖等支出后,南街村村委委员任二平主动承担起社区老年餐厅的经营。根据老年人的口味,食堂厨师制定了多种菜谱,饭菜基本天天不重样,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我们尽量将饭菜做得软烂一些、清淡一些,符合老年人口味的同时还要求色香味俱全。让这热乎乎的‘烟火气’既暖胃又暖心。” 对于餐厅的经营,杨勇也有长期的规划:“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民生项目资金和政府财力大包大揽,必须有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尝试着在饭菜口味上下功夫,在满足老年人就餐的同时进行对外营业,这样才能持续长久地办下去、办好。” 在武爱忠微信中,1月20日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是一条关于乾村“千万养怡”助老捐助的倡议。 这正是在政府投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基础上,中阳县各镇村(社区)通过发动乡贤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尊老爱老助老,出钱出力,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快基本民生向品质民生的转变。 乾村爱心捐助倡议发出后,很快得到了驻村企业、父老乡亲、驻村帮扶单位的积极响应。你捐1万,我出3000,我捐40公斤猪肉、他捐20公斤羊肉……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短短几天,就收到了15.58万元的捐款,太出乎我预料了!养老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武爱忠动情地说。 拓展多元化特色养老服务 “养老”变“享老” 在中阳县城区幸福养老中心,老人们午休后,陆陆续续走出房间,坐在二楼大厅里闲话家常。 “养老中心建筑面积有2000平方米,目前可容纳床位38张,现在已经入住老人24名。”养老中心负责人孙楠介绍。 打造城市中心养老院,也是中阳县“五位一体”统筹养老服务阵地建设其中之一。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2023年,中阳县政府在县养老院的基础上,投资200万元改造建成了城区幸福养老服务中心,按照“公建民营”方式投入运营,开展短期托养、长期托养、日间照料、一日三餐、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服务,全方位满足全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 正午时分,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三三两两的老人正在用餐。孙楠正陪在一旁,每餐饭都陪伴在老人身边是她的日常。 “别看只是简单地吃饭,在吃饭的时候更容易观察老人的状态,便于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对于每个老人的情况,孙楠可以说是了然于心。 老人情况不同,护工们各有分工,各有办法。57岁的慕翻连是第一批吕梁山护工,从2016年至今,她已经有9年的“工龄”了。在慕翻连的专业护理下,老人们穿着整洁,和旁人交流的时候,眼神明亮,精神状态良好。 说起养老院的护工们,孙楠露出骄傲的神情:“我们的护工都是通过‘吕梁山护工’专业培训,服务态度好,老人们都很依赖他们,把他们当成家人。” 在“千万养怡”助老项目中,无论是养老中心的护工还是乡村养老护理员,上岗前都要经过“吕梁山护工”培训。 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家人难以照料的难题也解决了,像慕翻连这样的吕梁山护工也十分满足:“从最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护工,我们这一批护工姐妹干到现在的不少。年纪大了,更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有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很知足。”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开展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这是我们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件大事要事之一的重要举措之一。”任建忠告诉记者。 如今,无论是城区幸福养老服务中心,还是农村的“千万养怡”助老食堂,都是亮丽的风景线。老人们笑容满面,生活得惬意而充实。“千万养怡”助老项目,折射出的是中阳县在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使出的“绣花功夫”。 “吃不愁、病不忧、孤不独、乐有伴,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其他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任建忠说。根据计划,中阳县还将建立定期研判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组织协调民政、市场、医疗集团等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数字监管机制,通过智慧信息平台,实时监测饭菜质量、就餐人数、人群类别、服务情况,精准投放运营补贴、就餐补贴。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吕梁山护工”培训,积极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星级评定机制,由专业人员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持续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阳县打通幸福养老“最后一公里”的脚步并未停歇,未来,随着养老服务的完善,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真正感受到“最美不过夕阳红,老有所养笑开颜”。 (据《吕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