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可以起到资源链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使他们能够帮助服务对象理解医生,理解治疗方案,对贫困患者心理的理解,使他们在医患之间的沟通作用可以发挥得很好。”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医疗处副处长张琳在“全国医疗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上强调社会工作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
“全国医疗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和公益时报社主办,1月15日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民政、卫生部门以及医院、社会组织等医务社工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展开了讨论,为医务社会工作真正大发展、大作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方法。
医务社会工作再遇春天
北京大学医院党委书记陈红在发言中提到,医务社工在美国培训是1912年开始的,大概在1921年的时候,蒲爱德就在协和医院处成立了医院社会工作部,培养了我们第一代医务社会工作者,和世界总体是同步的。随后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医务社工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直到2006年以后,社工的发展才又迎来了春天。
2011年和2012年中部组、民政部等十几个部门,提出学校、医院、人口卫生机构要根据需要设立社会工作岗位。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已经初步呈现。但总体上,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军表示:“社会社工的定位目前来讲还不是特别清晰,医务社工的制度设计有待完善,配套的政策还需要跟进,医务社工的能力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职业生涯的发展还需要长远的考虑。”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副司长孟志强则提出,今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方面是强化人才培养;第二是加大岗位开发,推动更多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业岗位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建立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激励有序的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体系;第三要注重服务成效,这是扩大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影响,提升巩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
推动医务社会工作,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努力。为了发挥社会组织的撬动作用,研讨会当天还举办了援助医院建立医务社工机构项目启动仪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刘京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协会有一个专项基金,由《公益时报》社支持,主要做医院到地方的先心病普查,我们下一步希望能重点资助医院建立专业社工机构,更好地协调社会资源,发动志愿行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希望更多的医院进入到医务社工这个行列。
其实早在2011年,中国社工协会就联合刘继同等专家学者,和上海儿童中心等医院成立了全国医务社会工作联盟。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刘良玉介绍,此次研讨会的一个目的,就是将把全国医务社会工作联盟更名为全国医疗救助与社会工作联盟,同时明确联盟章程。经过大会讨论,《全国医疗救助与社会工作联盟章程》顺利通过。
政府、医院、社会组织
共促发展
政府的顶层设计,社会组织的大力推动,最终要落实到在医院开展具体的社会工作。出席研讨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研究者分享了各自的经验教训,展示出医务社会工作在各地的不同发展模式。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重视是上海市医务社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副主任季庆英介绍,2009年到2011年的时候做的调研显示,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度不是很高,人才队伍,各方面的政策制定都不是非常健全。2012年上海市卫生局推出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卫生局提出每个医院都要设立医务社会工作这样一个部门,必须要有专门的人,社工的比例和床位的比例都有很明确的规定。这样整个上海市的医院就开始进入社工人员。2013年已经有103家医院试点单位。
与上海建立了完善的社工人员进出、发展机制不同,其他地方大多存在社工力量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院以医疗救助项目为载体,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山东省立医院以神华爱心项目为切入点开展社工活动时,虽然有实习社工、购买的社工,还有爱心企业赞助的社工,但力量仍显不足,他们采用了社工加义工的模式。据该院的尉真介绍,社工加义工这种模式,是远远一加一大于二的活动。由社工定期对义工进行培训,通过科学设置志愿者岗位,明确职责,实现了在医院里帮忙而不添乱的目标。
政府、医院之外,社会组织如基金会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李嘉诚基金会的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一直在开展纾缓治疗(临终关怀)工作。据该计划的社工服务主任刘晓芳强调:“在国际上来讲,纾缓治疗的团队里都把社会工作者作为核心人员。”据刘晓芳介绍,在该计划的第二个五年,要建立一套完善适用的宁养社会工作的培训体系,推动目前宁养社工服务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的认可。还希望能够成立一些专业团体,促进其他相关专业的合作。比如制定一些临床实践的标准,以及加强教育培训,包括临床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等等,推动政策的制定。
进入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多,这预示着医务社会工作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本报记者 王勇)
案例
上海:健全体制机制
2012年上海市卫生局推出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卫生局提出,每个医院都要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必须要有专门的人,社工的比例和床位的比例都有很明确的规定。
自此,上海所有的优秀社工毕业生进了医疗机构,归属什么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现在大部分归入行政管理部门。卫生局组织培训,培训完以后纳入医院的考评体系,如果考试合格,还颁发紧缺人才证书。
整个上海的氛围是很不错的。首先是重视。民政局、卫计委、医院都很重视,而且非常尊重他的专业性。其次是机构的宽容。社工在医院里,医生护士非常配合,整个团队帮他一起做,社工能够融入体系。当然也要以医院的问题为导向,以需求引导为本。再次是建立晋升通道,外面考的社工方面的证医院承认,在外面考的一个中极职称,就给升一个中级职称。
李嘉诚基金会:治疗团队核心
死亡质量是医务社工大有作为的领域。
癌症中末期需要开展宁养疗护,或者叫临终关怀。我们用团队工作的方法,重点是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国际上来讲,纾缓治疗的团队里都把社会工作者作为核心人员。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还要做资源协调,在团队中扮演支持者和政策推动者等等。要具备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纾缓治疗与临终关怀这三个功能,才能满足这个岗位的要求。
在第二个五年,我们要建立一套完善适用的宁养社会工作的培训体系,推动目前宁养社工服务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希望能够成立一些专业团体,促进其他相关专业的合作。
山东省立医院:社工加义工
以医疗救助项目为切入点开展社工活动,社工来源包括实习社工、购买的社工以及爱心企业赞助的社工。在社工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优势,开展专业服务。
志愿者大部分是医院退休的职工,如何让他们帮忙而不添乱呢?由社工定期进行培训,并且科学合理地设置志愿者岗位,明确职责。到目前为止,该院注册志愿者已经有3150人,设置的志愿者岗位35个,支援服务队30个。在多项医疗救助当中,志愿者都走在了前列。
医疗救助是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内容,来自临床的实践证明,医疗救助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解决贫困病人首要的需求。医务社会工作又是医疗救助利益最大化的一个保障。这是一个创新的服务模式,将架起医患之间的桥梁,反过来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者工作的发展。
河南胸科医院:多领域服务
医院社会工作部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几个大的方面,包括:第一,医疗网络的建设。基于先心病筛查的需求,建立了一个广泛的医疗协作网。第二,医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小儿心脏外科。医务社工深入到病区,疏导他们焦虑的情绪。第三,费用监控。出院结算,是由医务社工全程陪同的过程。第四,社区服务。每周一次社区巡诊,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走访独居老人家庭,对社区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成都:多主体开展工作
成都市社工协会在2013年推出了地震伤员的社工服务项目。采用社工加志愿者的模式,提供专业保障。前期进行了心理干预的培训,为社工和志愿者进行了培训。为7名伤员提供了专业社工服务,以专业理念引导伤员与家属之间资助及互助,同时链接社会资源助力伤员康复,并且有专业督导持续跟踪服务。
成都市慈善总会委托成都社区服务中心,在成都戒毒所开展了社工服务。工作重点放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戒毒人员家庭状况的评估,了解戒毒人员家庭是否有老人和儿童需要给予帮助。第二阶段是入驻单位,第三阶段是返回社区的跟进。
慈善事业发展办公室的发展重点是慈善进医院,把慈善和医院联系起来,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共同的志愿者服务站。
今年春节以后,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市慈善事业办公室、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等将举办医疗救助与医院合作研讨会,邀请医院一起探讨,怎么运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把医疗救助做好,支持医院社工专业发展。
(以上案例整理自“2014全国医疗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代表发言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