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2019》(简版)发布 我国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1648家
《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2019》(简版)发布 我国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1648家

2019-04-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邓国胜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利润分配规定

■ 本报记者 王勇

到目前为止中国到底有多少社会企业?中国的社会企业具有哪些特征?发挥了哪些作用?中国的社会企业又面临怎样的发展环境?

4月12日发布的《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2019》(简版)给出了初步答案。

报告显示,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即认同自己的社企身份且被行业内认可——有1648家,员工总数为79148人,2017年总收入约为93亿元。

“自觉意识”的社企服务领域广泛,在教育、社区发展、就业与技能、环境与能源、医疗与健康、老年服务与产业、扶贫、艺术文化体育等领域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教育(占21%)、社区发展(占13.4%)、就业与技能领域(占12.3%)、环境与能源(占9.8%)等领域的社企比例较高。

多地支持发展

社会企业一般指的是借助市场手段、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企业,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和运营模式。自2006年社会企业的概念引入中国后,中国的社会企业在短短十余年间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教育领域、养老领域、医疗领域、扶贫与三农领域、文体领域、科技与互联网+领域、环保领域、助残领域等,各相关部门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与政策空间。

地方的实践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则更加明确。

早在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建设的意见》和《北京市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2017年下半,北京市社工委启动社会企业试点工作。2018年3月推动成立北京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同年8月发布《北京市社会企业认证办法(试行)》。

2017年9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社区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2018年4月,成都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的意见》,初步构建起社会企业培育、支持、监管政策框架,并将社会企业发展及社会企业项目运行纳入各区(市)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体系进行绩效考核。2018年6月,成都市工商局出台《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培育社会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经认定的社会企业可以在企业名称中使用“社会企业”字样。

深圳市福田区2017年底,出台《福田区关于打造社会影响力投资高地的意见》,这是国内第一份支持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政府文件。2018年福田区出台《关于打造社会影响力投资高地的扶持办法》及实施细则,为社会影响力投资生态体系中的各类主体给予事后资金扶持。

佛山市顺德社会创新中心于2014年9月出台了《顺德社会企业培育孵化支援计划》,明确在企业中开展社会企业认定工作的标准和程序。2016年社会创新中心发布《顺德社会企业培育孵化支援计划(修订稿)》,调整了准入门槛,采取分级认证,意在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截至2018年底共有20家企业通过认证。目前,顺德区已将推动社会企业发展列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缺乏权威数据

尽管已经有多地开展了社会企业的培育发展工作,但目前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不少争论,关于什么是社会企业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由于没有统一的社会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官方的统计数据空缺,而民间也鲜有对中国社会企业生态系统的全面调查。

到目前为止中国到底有多少社会企业?中国的社会企业具有哪些特征?发挥了哪些作用?中国的社会企业又面临怎样的发展环境?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和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启动了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工作。项目由福特基金会出资、佛山市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支持,汇集了来自全国7家机构近30名调研人员,针对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生态中社会企业、社会投资、支持机构和政策环境等四个重要环节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据总报告撰写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介绍,本次行业扫描覆盖社会企业371家,社会投资机构44家,支持型机构21家,梳理国家政策法规130项和地方政府政策文件16项,以及深度访谈各地相关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共计13人。

1648家拥有“自觉意识”

报告显示,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即认同自己的社企身份且被行业内认可的社会企业有1648家,员工总数为79148人,2017年总收入约为93亿元。

据邓国胜介绍,这些社会企业收集自社企论坛、慈展会社会企业认证名录、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社创案例、公益慈善学园的社企名录等。

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是在2006年社企概念引入中国之后成立的,尤其是最近三年。

但他们的服务领域十分广泛,在教育、社区发展、就业与技能、环境与能源、医疗与健康、老年服务与产业、扶贫、艺术文化体育等领域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教育(占21%)、社区发展(占13.4%)、就业与技能领域(占12.3%)、环境与能源(占9.8%)等领域的社企比例较高。

相当比例的社会企业直接或间服务各类弱势人群,弱势人群在其服务总量中的占比平均为33.3%。同时,有72.2%的社企将弱势群体(例如残障人士、长期病患者、贫困群众等特定人群)纳入到服务范围。

他们对利润的看法也十分明确,调查显示,“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有31.8%的机构具有限制利润分配规定,29.2%的社会企业具有禁止利润分配规定,39%的社会企业完全不限制利润分配。84.5%在2017年度实现盈余的社会企业选择将净利润用于“再投资机构的事业”。

资金来源多元化

在资金来源方面,调查显示,市场经营收入仍然是“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在调查的社企中,有58.4%的社企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市场经营收入(一般性商业销售收入),18%的收入来源于政府采购,16.6%来源于社会捐赠或企业捐赠,5.3%的社企收入来源于政府支持(拨款、补贴、奖金等),还有5.1%的社企收入来源于母体组织获得的经费。

与此同时,看重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投资正在逐步兴起,将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社会投资的主体类型比较多元,既包括基金会,也包括商业投资和开展公益创投的政府部门。

从社会投资的目标受益群体看,儿童和青少年是所有社会投资机构最关注的。

从投资领域来看,政府公益创投更多在社区发展、行业支持与扶贫领域进行社会投资,而基金会更关注行业支持服务、减少贫困、文创产业和食品与农业领域,商业投资机构则更关注食品与农业领域。

从投资方式来看,基金会的社会投资方式主要以影响力投资或公益创类资助为主。在被调查的12家进行影响力投资的基金会中,有10家进行股权投资,有3家采用无息贷款的方式,还有1家采用提供固定资产的方式;在被调查的政府类机构中,投资方式非常单一,完全以资助方式为主;商业投资机构绝大多数为影响力投资方式,且以股权投资为主。

面临众多挑战

尽管社会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报告显示:

第一,总体而言当前政府、社会对社会企业、社会投资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对这种创新性的组织模式不理解,甚至持怀疑态度人很多。另一方面,大多数社会企业也缺乏身份认同。

第二,近年来,社会企业热潮正在有所消退。可以说,当前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急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与激励。

第三,行业生态建设还不完善。中国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支持型机构、社会投资机构均处于起步阶段,相互之间还不了解、不熟悉,缺乏高效的对接平台。

第四,中国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支持型机构的受薪员工规模普遍较低、人才匮乏、能力不足。而我国的社会投资机构起步晚,人才同样非常匮乏,能力也有待提升。

第五,社会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但目前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有限,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报告发布的同时,2019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奖(简称社企奖)也正式启动,以发现和表彰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大规模、系统化地解决中国主要社会问题的企业以及投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