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2019-04-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2019年4月3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全面开工建设。图为建成效果图

■ 本报记者 皮磊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两年之后,在杭州市西北角紫金港科技城的某片工地上,一座大学将会拔地而起。

4月3日,伴随着几十台打桩机集体进场,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即西湖大学未来的主校区宣布启动全面开工建设。据了解,云谷校区一期用地面积约为1495亩,其中首期建设用地635亩,首期总建筑面积为45.6万平方米,预计2021年年底建成。
 



作为国内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自筹备之日起就引发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尤其是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支持与肯定,更让西湖大学处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聚光灯下。与之相对应的,是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持续捐赠。

截至2018年年底,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筹资主体,西湖教育基金会已有近万名捐赠人,社会各界协议捐赠金额超过43亿元,到账金额超过15亿元。这些捐赠人中,包括大额捐赠人98位、创始捐赠人36位,王健林、马化腾、杨国强、张磊、陈一丹、敦和基金会等都位列其中。

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承担着西湖大学的绝大部分运营费用,比如所有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以及对教师子女的教育支持计划等费用均来自基金会。自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学正式获批后,西湖教育基金会募资工作全面提速,施一公亲自担任筹款委员会主席。

根据测算,西湖教育基金会需要有一个200亿至250亿元的永续资金池,才能确保西湖大学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但对于一家成立不到四年、没有任何校友资源也没有其他积淀的高校基金会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似乎并不容易,在国内也没有先例可循。而当施一公的名人效应以及企业家的教育情怀逐渐冷却,社会捐赠逐渐趋于理性,西湖教育基金会又将如何承担历史赋予自身的重任?

捐赠收入快速增长

在西湖大学主校区宣布全面开工建设当天,由西湖教育基金会和灵山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科学之树播种未来”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正式上线。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吸引更多人关注西湖大学,让更多关心科学和教育的人士参与到西湖大学的建设中来。

项目的上线可谓正当其时。

在全国7000余家基金会当中,西湖教育基金会可能是唯一一家以举办大学为宗旨的基金会,为西湖大学筹集办学资金是基金会的核心工作。但与绝大多数大学基金会不同的是,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时间早于西湖大学,基金会尚无校友资源,且基金并非家族运营,在很多方面并无先例可循。因此,做好社会倡导对基金会来说尤为重要。

2015年7月,西湖教育基金会由浙江省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立。据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介绍,当时西湖大学还没有具体载体(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于2017年3月正式启用),很多东西尚处于理念和设想阶段。“这种办学模式到底能不能成功,很多潜在捐赠人听完介绍之后也会有疑问。这是人之常情,对于新兴事物,大家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在此背景下,西湖教育基金会起初只在企业家群体中进行小范围募资,但很快获得了来自企业及企业家、海归专家群体、公务员、工薪阶层以及普通民众等社会各界的支持。

据西湖教育基金会2016~2017年报显示,2016年,基金会共与12位捐赠人签订协议,金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实际到账金额接近2000万元,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在2016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成立仪式上,首批6位创始捐赠人(捐赠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及以上)公开认捐,为未来的募资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截至2017年年底,基金会协议筹款总额约为23亿元,实际到账金额近8亿元。基金会共与50位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其中21位为协议金额超过1亿元的创始捐赠人。从2016年7月基金会收到第一笔捐赠资金到2017年年底,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西湖教育基金会从无到有,筹款额及到账金额一跃上升到国内大学基金会的前列。

到2018年年底,基金会已有近万名捐赠人,其中大额捐赠人98位、创始捐赠人36位;基金会收到社会各界协议捐赠超过43亿元,到账金额超过15亿元。这一成绩,已超过国内很多基金会。

不过,按照西湖大学未来成熟期的规模测算(即300位教授、副教授在校),西湖教育基金会每年对西湖大学的支持需要维持在10亿至12亿元之间。为此,西湖教育基金会需要设立一个200亿至250亿元的永续基金池,未来可以依靠基金池产生的利息和投资收益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确保西湖大学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这也是目前哈佛大学及耶鲁大学等美国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普遍的运营模式。

“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有信心在八到十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刘旻昊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筹资主体,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国内开创了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的先河。成功举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是基金会的职责所在和历史使命,因此基金会必须要经得起风雨,同时能够为西湖大学保驾护航。”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亮相“委员通道”,谈及创办西湖大学的目标(网络图片)
 

网状募捐体系布局

外界喜欢将西湖大学称为“中国第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而所谓的“新”,在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看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西湖大学在国内开创了基金会办大学的先河;其二,西湖大学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被赋予最大的治校空间。

在这种制度下,西湖教育基金会和西湖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二者紧密合作但又不互相干涉。依据《西湖大学章程》的相关规定,西湖教育基金会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有权提名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校董会成员,但基金会并不参与学校任何的具体运营。

这也是西湖教育基金会区别于其他高校基金会的地方:在现有体制机制下,高校基金会往往会沦为高校的一个机构或部门,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影响。

“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其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体现了社会力量办大学的理念。”刘旻昊谈道,“社会力量对于西湖大学的影响通过基金会的桥梁引入大学,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能量,社会对新型大学的需求以及大学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贡献实现了正循环。这种机制也是保证西湖教育基金会和西湖大学未来能够收到持续社会捐赠的重要因素。”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存在举办者直接管理学校、直接介入学校办学的问题,导致在学生和家长眼里民办高校基本就是低端教育的代名词,举办民办高校则被质疑是通过教育赚钱。“西湖大学的基金会办学模式、董事会治理机构究竟怎么运行,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湖教育基金会的捐赠案例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关注科研或教育事业的发展、认可施一公的办学理念才选择对西湖大学进行捐赠。尤其是西湖大学的创始捐赠人以及大额捐赠人,很多人本身就拥有浓烈的教育情怀,西湖大学的出现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支持教育、实现自身诉求的平台。

三捷投资集团董事长杜建英的捐赠感言可以说代表了一大批捐赠人尤其是企业家的心声:“当初在作出捐赠决定时,最为看中的就是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尖端核心技术不能一味地用‘拿来主义’去追求‘短平快’,需要有一批醉心于基础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创新人才在基础学科领域去创新和突破。当我们在支持西湖大学的时候,就是在支持这样一批有抱负、有担当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就是在支持我们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强国。”

那么,当施一公的个人魅力或名人效应逐渐消退,当社会捐赠逐渐趋于理性,西湖教育基金会又将如何履行自身的历史使命?

西湖教育基金会也在逐步进行布局。

2018年5月18日,根据香港法例第622章《公司条例》,西湖教育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此举标志着基金会可以直接在香港地区开展募捐活动,为基金会拓展香港地区社会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未来他们还将在北美地区开展募款活动,由西湖教育基金会进行统一管理。

刘旻昊告诉记者,自去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正式成立之后,学校的各种机制也在逐步完善。在校董会层面,西湖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发展委员会,目前由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任委员会主席。“基金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筹资机制和方案。我们希望以发展委员会和校董会企业家以及已有创始捐赠人为核心,构建向外扩散的网状募捐体系。”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8年6月20日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预估约为1558亿元。对于西湖教育基金会来说,要在10年内募捐200亿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我们会把这个数字进行分解,做成一个八到十年的长期规划,设置预期目标,并按照地区、行业、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分配。”刘旻昊谈道。


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展示(数据截止到2018年10月19日)

 

负结果也是好结果

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共有15名全职工作人员,其中既有像执行秘书长刘旻昊这样的跨界人才,也有来自其他基金会的专业人士。但相较于国外一流大学动辄上百人的筹款团队,要承担起举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基金会每个人身上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数十亿的协议捐赠、15亿元到账资金、近万名捐赠人……在资产管理以及捐赠人维护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规划。

“在资产管理方面,我们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因为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撑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以大学发展为优先,所以基金会的工作目标非常明确。我们不会做激进的投资增值行为,现在做的都是以稳健为前提,就好像造血和输血的过程一样,能够为大学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刘旻昊告诉记者,在捐赠人维护方面,基金会有专人负责大额捐赠人维护,也有人负责中小额捐赠人的联络与反馈。“所有的创始捐赠人都是创校董事或荣誉校董,他们可以参加校董会会议,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荣誉校董没有投票权),他们对于学校建设的参与感是非常强的。对于小额捐赠人,我们每个月会给他们发西湖大学相关报告,学校会有定期开放日,邀请捐赠人或社会上希望了解西湖大学的人来大学看看,增强他们对我们的了解。”

就目前来看,西湖大学及西湖教育基金会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关注,与施一公的个人标签有很大关系。刘旻昊也坦言:“现在有施校长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基金会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017年7月8日,敦和基金会向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3亿元,用于资助西湖大学和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筹建与发展。从签约到完成捐赠只用了两周左右时间,且是一次性完成捐赠。在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看来,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筹资,即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一个200亿至250亿元的资金池;第二,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基金会要承担举办方的责任。如何不逃避责任又不擅自越权,也是一个考验。

筹资方面,虽然西湖教育基金会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赶超了国内很多大学基金会,但目前其在项目设计方面还不算成熟,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对普通公众而言,捐赠支持大学发展、科研事业或人才培养,其吸引力仍排在传统的公益项目之后,如留守儿童、大病救助或扶贫等领域。如何将项目做得更有吸引力、如何让更多人认可基金会办大学的理念,对这家年轻的基金会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4月3日,由西湖教育基金会和灵山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科学之树播种未来”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该项目筹款目标为100万元,截至4月15日上午9时,有4373人参与捐赠,捐赠金额为197976.75元,完成筹款目标的19.8%。

较早前,2018年8月,由西湖教育基金会发起、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提供公募支持的“西湖大学青年人才奖励计划”和“西湖罕见病研究专项计划”在新华公益平台上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项目的募款情况距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截至4月15日上午9时,“西湖罕见病研究专项计划”有4134人次参与捐赠,已筹款额为1084782元,完成筹款目标的54%。“西湖大学青年人才奖励计划”有777人次参与捐赠,筹款额为189503.32元,仅完成筹款目标的4%,距离其设定的500万元的筹款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陈越光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西湖大学当然有可能失败,天下如果有一件不可能失败的事情,那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这句话也是很多人支持西湖大学的理由。对于刘旻昊来说,她并不后悔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从生物学博士转型做全职公益人,西湖大学及西湖教育基金会就是她眼中认为值得去做的事。

“我们不害怕筹资中面对的困难,创新和探索是需要多尝试的。我以前做科研时常说没有不好的结果,,至少它排除了一种可能性。一共100条路,你把99条都试错排除了,那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确的路。做了科研就不那么怕失败了,不行就换一种方法,重新试过。每次和捐赠人谈,发现西湖大学认可度很高,这种良好的口碑对我们的筹资工作也助力不少。”刘旻昊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