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观察:魔豆妈妈和电商扶贫
观察:魔豆妈妈和电商扶贫

2019-03-1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淋为绣娘进行指导


 淘宝大学“魔豆妈妈”电商学院公益讲师为“壮美坊”淘宝店铺上线进行指导

■ 本报记者 皮磊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支持电商和快递发展”,虽然只有不到20个字,但也让很多人为之振奋。快递行业和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乃至生计问题,比如开淘宝网店,很多人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愿望。

近几年来,电商扶贫已得到全社会重视,并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如阿里巴巴“魔豆妈妈”公益项目。在该项目模式下,目标对象并不是被动参与者,不是被动接受帮扶。他们仍是主体,需要精心运营自己的淘宝店铺,而企业及公益团队则作为辅助角色存在,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及专家指导、宣传推广等有针对性的帮扶。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为全国近两万名女性提供电商培训,培训就业率接近60%,很多身处困境的女性因此摆脱贫困。

发挥榜样的力量

3月8日,妇女节当天,蓝淋的壮绣(壮族刺绣简称壮绣,也称锦绣)工厂“壮美坊”在淘宝店铺上线。作为“壮美坊”创始人、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蓝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挂念的事情。她希望通过电商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壮绣,也希望借助互联网打开绣品销路,让更多绣娘借此增加收入,逐步摆脱贫困。

两天前,“魔豆妈妈”公益项目团队带着淘宝大学电商学院的公益讲师以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设计专家,来到了位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的这座“壮美坊”,一方面为如何开设、运营淘宝店铺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也对工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

1998年,蓝淋辞去稳定的工作,与兄长一起创业,成立了“壮美坊”壮绣工厂。经过多年打拼,曾经快要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壮绣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现在,蓝淋的“壮美坊”已经成为广西壮族刺绣唯一传承基地。

在蓝淋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当地妇女开始学习壮绣。截至目前,她已经为2000多名妇女提供了免费的壮绣培训,部分人还成了壮绣工厂的绣娘,其中技术精湛、能长期在工厂工作的有200多人。很多妇女通过壮绣这一技艺获得了可观收入,家庭也逐步摆脱了贫困。

“我们这里属于贫困县,为了生计很多女性不得不出去打工。”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蓝淋十分看重家庭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母亲在家,那么孩子是非常可怜的,他们可能连吃上一顿热饭都很困难。我希望我做的事情能够影响到我身边的贫困妇女,帮助她们在家附近就业。这样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和孩子,也能在家门口获得一份收入。”

从蓝淋的绣坊步行几分钟就是潘葵的家。今年40多岁的潘葵跟着蓝淋学习刺绣已经有13年时间。从学刺绣开始,她便留在了家里,不再外出打工。现在,有十多个邻居跟着潘葵做刺绣。“一针下去就意味着有收入了,也不用外出打工,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绣,还能照顾家庭和孩子。”潘葵说道。

去年3月,在当地妇联的推荐下,蓝淋加入了“魔豆妈妈”公益项目。蓝淋应邀到杭州参加阿里巴巴首届“魔豆妈妈”创业大赛,那次杭州之行对她的触动非常大。“阿里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认知上的转变。我看到很多滞销农产品都是通过互联网、通过淘宝销售出去的,我觉得我们的绣品也可以通过网络销售。而且互联网是面向全世界的,如果不借助互联网我们就会跟社会脱节,这让我非常有紧迫感,希望尽快把网店开起来。”

除了为女性进行线上线下的技术培训,项目组还会为她们提供形象推广、产品设计以及媒体宣传等优质资源,同时也会集合专家资源,为她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实质性的指导。

该项目工作人员表示:“蓝淋带领很多困境女性实现了脱贫目标,我们也希望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通过榜样的力量去影响更多人。今年,我们将帮助蓝淋开发时尚型、快消型绣品,提升绣品销量,用阿里平台的力量帮助更多当地女性实现居家就业、脱贫致富。”

从一个人到一个地区

与蓝淋的情况不同,很多农村困境群体尤其是残障女性并没有过多选择,通过电商脱贫很可能是最适合他们的出路之一。

3月7日,南方周末发表了对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的采访。在采访中,夏更生引用了安徽姑娘李娟的案例。李娟是肢体残疾一级,全身只有脖子以上能有限转动,但她通过淘宝电商平台,不仅解决了自家卖水果的难题,还帮助其他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这位曾获得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以及CCTV年度慈善人物等荣誉的女性,也是“魔豆妈妈”公益项目的帮扶对象和受益者。

李娟是安徽省砀山县唐寨村人。刚出生时,她的左手就不能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手脚越来越不灵活,走路经常摔跤。2008年6月,上中学的李娟突然瘫痪在地,后来她全身的肌肉开始快速退化,四肢也失去了知觉。2012年,李娟被确诊患上了世界上罕见的脊髓空洞症,而这种病目前还没有康复的可能。2014年,李娟的病情再度恶化,病痛的折磨让她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为了转移李娟的注意力,李娟的妈妈给她买了电脑和手机。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正是靠这两件东西,李娟接触到了电子商务,生活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砀山县地处安徽最北端,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拥有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最大连片果园,很多村民都以种果树为生。李娟的父母也承包了十几亩果园,这也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

2015年冬,砀山苹果滞销,李娟想到了在网上卖水果,并在淘宝开设了“轮椅女孩李娟农家店”。双手不能动,她就用嘴咬着触控笔操作手机。这次尝试不仅解决了自家卖水果的难题,还帮助周边贫困户村民将水果卖了出去。

2017年年底,国务院妇儿工委向阿里巴巴推荐了李娟,李娟成为“魔豆妈妈”一员。2018年3月8日,砀山县妇联受邀参加阿里巴巴女性脱贫战略发布会,李娟的故事被作为重点案例介绍,李娟也荣获“魔豆妈妈创业大奖”,并入驻魔豆妈妈官方公益店。

李娟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在项目组的帮助下,李娟带领更多村民加入了电商创业大军,村民的年销售额从2016年的两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5万元,到2018年10月,他们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20万元。

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的扶贫方式也开始升级。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与砀山县政府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地脱贫任务比较重,就和当地政府协商,全渠道推广李娟的砀山品牌,县政府负责成立兴农扶贫果农合作社,把需要扶持的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双方以这样的方式全面启动全县扶贫工作。“在品牌打造、渠道拓展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我们充分运用了阿里经济体的力量,探索出了女性脱贫与电商脱贫相结合的‘砀山模式’。”

2018年11月,阿里巴巴公益联合砀山县政府推出了“魔豆妈妈”公益新品——“李娟的砀山梨膏”,并为其精心设计了时尚的产品包装,帮助贫困果农打造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实现脱贫。2018年12月5日,阿里巴巴举办脱贫攻坚公益直播,在砀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朱明春和淘宝主播薇娅的共同推介下,三款砀山梨膏当晚全部售罄。

从最初帮扶一个人到帮扶一个群体,再到后来的帮扶一个地区,“砀山模式”成为电商扶贫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

电商不是电脑加网线

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到,“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此后,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加大电商扶贫力度。

目前,参与电商扶贫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电商平台及公益组织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政府+企业”模式执行力更强,“电商平台+公益组织”模式则更加灵活且更具创造力。

2016年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京东集团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三大模式,发挥京东电商平台优势,以电子商务手段助力精准扶贫。而在2015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还和苏宁云商集团签署了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惠及全国约104个贫困区县,234多万农村贫困家庭。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出的“善品公社”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2015年1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独资注册成立北京中和农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册“善品公社”商标,以社会企业方式运作,探索电商扶贫新模式。截至2018年9月,善品公社已经在四川、云南、山西、广西等8省份25县落地,其中绝大部分为国家级贫困县或深度贫困县。

相比而言,得益于自身明显的综合体属性,阿里的电商扶贫模式集合了“企业+政府+电商平台+公益”等多个特点。

2017年12月,阿里巴巴启动脱贫战略,成立了脱贫基金,计划未来五年投入100亿元,通过电商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女性脱贫、健康脱贫五个方向推进。从2018年3月8日起,“魔豆妈妈”公益项目被正式列入阿里巴巴女性脱贫战略。

为推进项目,阿里巴巴公益在淘宝开设了“魔豆妈妈公益官方店”,并与淘宝大学共同成立了“魔豆妈妈公益电商学院”。在全国各地扶贫部门的支持下,阿里巴巴集合经济体力量和战略合作伙伴力量,为建档立卡贫困妈妈提供集“线上线下培训——线上实习——创业——就业——脱贫”一条龙公益支持。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参与到“魔豆妈妈”创就业脱贫项目中,带动数万名困境妈妈实现居家创就业。截至目前,项目累计为18200女性进行电商培训,其中10667人实现上岗就业,培训就业率为58.60%。

一根网线加一台电脑,电商扶贫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涉及政策、企业、市场及平台多重复杂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没有相应的质量把控及持续投入,这种方式也很难维持下去。这一点,在农产品销售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真正发挥电商扶贫优势,还需深入一线调研,因地制宜,实现系统化、战略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