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一家推广财商教育公益组织的“钱经”
一家推广财商教育公益组织的“钱经”

2016-03-2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2015年底,“神探贝妮”儿童财商教育项目八周年交流活动在上海市平凉路第三小学举行。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俗语在天天身上体现得近乎完美。

四川成都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女生天天(化名),近段时间正在被一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所包围,这种猛烈的程度甚至可以用“窒息”来形容。

课后学校跳蚤市场摊位前,天天的“生意”火爆,手折纸鹤、玻璃瓶上手绘、橡皮泥捏人等销量最佳,她一度找到校长主动要求把课后的生意“做大做强”。天天的“战绩”得益于上海一家民间组织叩响该校大门后,推送的一门名为“财商”的教育课程。

目前,天天的高“业绩”也为这家民间组织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好“生意”。这使得自我造血循环能力孱弱的民间组织成功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让民间组织“站”着就把钱挣了。

商科男的“公益经”

2005年之前,王胜还是一家新加坡IT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对于从事商业活动来说,王胜早已经习惯追求利益最大化,但2005年成了王胜人生的分水岭。在家人的鼓励下,有着多年从商经验的王胜投入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的门下,开启了从事教育的博士研究征程。王胜慢慢发现,在这个领域有着一群人,他们讲的更多的是奉献和理想。

朱永新教授仅将生活费留存,出版费、稿酬等收入全部用于“新教育实验”科研项目中,这被王胜理解为为理想献身。而朱永新的魅力也令王胜看到了在商业利益之外的“另一重门”。

开始攻读博士后,受导师委托,王胜也开始担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等职,而用商业模式进行公益成为王胜职业计划的新征途。

2008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为中国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欲将一本名为《理财有道》——为高中生提供财商教育的书籍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境内推广。

初来乍到,对于如何实施一个公益项目花旗银行并没有太多经验。多方联系后,银行找到了时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的王胜,希望能“送”书进京沪等学校。

很快,《理财有道》便进驻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上海中学等学校。令王胜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受益学校的师生大多表示这本财商教育书籍能开拓视野,学以致用。

市场反应之好,令有着多年商战经验的王胜嗅到了公益的机会。为何不将这种项目广而告之?王胜反复思考着。

说干就干。2009年,王胜在上海浦东新区民政局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机构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以下简称百特)。用王胜的话来说,这寓意着孩子们在拿到100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特长,又与英文Better谐音。

这也成了国内第一家专注青少年财商及经济公民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民非的“商业模式”

争取资助资金、高效节约利用、保证持续向好运转是所有民非机构共同面对的现实难题。如何把自我造血循环能力孱弱的民间组织成功转变为可以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四处“化缘”,希望能“站”着就把好事儿做了,而不是四处求人。

将触角伸向中国境内的花旗银行在找到了推广人后,很自然地成了王胜注册民非机构的资助方,并通过花旗基金会拿出5万美元“以表诚意”。

但王胜说,百特从出生就带有鲜明的“商业模式”基因,用来应对民非机构的资金短板风险。

“如果开办一家商业化的青少年财商教育机构,钱肯定是不会少挣。但我们更希望把专业的财商课程‘送’给薄弱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而不是只给那些名校里的高材生,这就是一条公益之路。”王胜表示。

拿到花旗5万美元启动资金后,王胜迅速引进了国际非营利组织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赞助的公益性项目——财商课程Aflatoun(中文名“阿福童”),并在北京、上海、合肥、扬州四地开展,受益学生达5000名。Aflatoun是一部印度电影里的魔法师,他能随时把钱变出来或者变不见,用他的名字命名财商课程,表达了对青少年理财能力的期盼。

首个项目的顺利推进令资助方很满意,紧接着第二个项目“神探贝妮”(理财戏剧)也由百特承接下来。

王胜说,“和其他初创期的公益组织相比,百特最不缺的就是资金,用商业思维推动公益发展,百特这一点算是做到了。”

“好的公益机会需要用心去发掘。”王胜补充道。

“普及率”尝试首次转型

任何新生事物的开场都预示着机会,同时也存续着风险,公益机构也不例外。在推广中小学孩子们在生活中如何理财的书籍时却出现了“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局面。

按照百特推广Aflatoun公益项目的实施计划,有些学校反映不错,通过对项目地学校的教师进行理财课程培训,由教师们回校自行决定是否开设这门课程。但两三年过去,经过百特培训的教师中只有20%至30%的人回校后会实施教学,这样的“普及率”令王胜怎么也没有想到。

“这个市场肯定存在,通过公益的方式介入也并不奇怪,但这种推广结果意味着我们必须开始转型,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到资助方的项目评估。”

王胜决定,改变普遍撒网式的教师培训模式,转而主攻学校校长和有教育远见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2013年,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局决定通过课题方式试点引入Aflatoun课程,使之成为区本课程;在上海学前小学,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校长决定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全面开课,每周上课,学校定期组织拍卖会、班级银行、跳蚤市场等活动,以配合课程推进;安徽合肥名校望湖小学自费引入Aflatoun课程,主动支付培训费用。

如今的情况较过去大有改观。王胜说,2009年推广财商课程时只有约10%的人觉得可以开课;而如今,超过70%的教育者认为财商课程“可以上”,“虽然优先等级排在语、数、外、钢琴之后,但至少排进去了”。

再次转型打造“资源平台”

对于这样的成绩,王胜觉得只能算是达标,如何能够让百特更快地转型发展,王胜有着自己的盘算。

“以前,机构是将公益项目书写清楚后寻找资助方,按照资助方意愿和项目计划书安排进行项目实施,相当于机构完全成为执行角色。如今机构转型,我们更多想打造培训平台。”王胜说。

2013年初,百特主动向花旗基金会提出战略转型。想要达成推动公众参与、普及金融教育的目标,让更多孩子受益,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

百特提出由先前单纯执行项目机构转变为一家为其他公益组织提供金融教育能力建设的机构,为更多愿意加入的公益组织提供培训和执行手册,培养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能力。

同时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和倡导工作,推动政策改变,让财经素养教育逐步成为我国地方乃至国家正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2013年下半年,百特在北京推出独特的社区教育项目——阿福童体验馆,一个面向0~15岁社区儿童的公共服务空间,此举让社区成为百特教育开展经济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学校的补充。

“即便是有资助机构向百特投入更多资源,单凭百特一家机构的努力,其能覆盖的人群都仍将是沧海一栗,对于偌大的中国财商教育市场来说,百特更应该是建立起公益平台,让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共同推进中国财商公益教育。”王胜谈到机构转型时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公益组织不要墨守陈规,要不断‘革自己的命’,这样才能真正壮大。”

对话

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创始人王胜

《公益时报》:从事商业前景甚好的你,为何涉足公益?

王胜:2005年投身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门下,他将大部分所得回馈给社会,这令我非常佩服。在那里,我这个有着多年商场实战经验的人看到了商业之外的另一重“门”,这就是责任和理想。当时,我正在做着教育类的工作,所以计划成立民非百特教育咨询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公益时报》:怎样看待用商业模式从事公益?

王胜:商业社会和公益社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功利性,后者是非营利性,本质上都是希望服务对象知道其所要从事的事情,但公益绝对不是零成本的,那么用商业思维推动公益发展无可厚非。

《公益时报》:公益是否能作为一个就业渠道存在?

王胜:可以肯定公益是一个择业方向。社会越发达,每个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的幸福度就会越来越高。肯定会有很多人愿意去从事社会公益性工作,这样自然就会产生公益行业的岗位。

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机构是社会组织,就业人口也占到了三分之一,这自然是一个选择的方向。在国外,即便从事公益事业收入不算太高,但社会认同度、幸福指数很高,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