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璇
作为中国五大房企之一绿城房地产的CEO,钱晓华的名字并不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房地产大佬之列。同为中国地产业的领军人物,王石可以同时登上经济和娱乐版头条,并且毫不掩饰地说“我想出名”;冯仑能够把哲学和荤段子无缝结合,在他嘴里的房地产变得有料又性感;而钱晓华进入公众视野的东西并不多,直到去年11月份,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一次选举将他选为第六任会长,彩把这位低调内敛的地产掌门人推到台前和镁光灯下。媒体和舆论想要知道,中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同时也是曝光率最高的企业家环保组织在这位“非大佬”的带领下,将往何处去。这同时也促成了这次采访的动机。
“前几任会长德高望重”
和钱晓华的会面定在北大斯坦福中心。面前的他不拘小节,一身西装、脚蹬球鞋,肩上背一个印有“阿拉善”标志的双肩包。这些似乎都与年薪千万的霸道总裁相去甚远。但这似乎部分验证了他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个平民会长。”
当然,这个平民多多少少是相对他的前任们说的。阿拉善SEE,在钱晓华之前几乎都是由知名度极高的大佬们坐庄。从首创的掌门人刘晓光,再到王石、冯仑、任志强,几乎每任会长的名号在舆论场上都是响当当的。薪火相传到钱晓华这里,是否有压力,似乎成为很多人想问的问题。
“前几任会长德高望重。”钱晓华这样虚心评价他的前任们,虽然他们在业内的地位相差不多,他也坦然承认,“他们不是因为阿拉善才出的名,而是他们的影响力推动了阿拉善的发展。”而作为一名“非著名”会长,他认为,把阿拉善的事业做好,比是不是会长更重要。“我们的公募是不是成功,环保新产品是不是有效开发出来,这些做好了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他说。这似乎在暗示,阿拉善的品牌要比钱晓华的名头重要得多。什么时候阿拉善赢得了公众的信任,阿拉善才算真正上道了。
管理大佬们靠吵
自2004年由80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阿拉善如今走过快十二个年头。这期间,在包括钱晓华在内的6任会长的努力下,阿拉善在2008年底发起成立基金会,并在2014年获得公募资格。截至2015年12月,阿拉善累计投入的环保公益资金达到2.7亿,直接资助了191个中国民间环保NGO的工作,推动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及民间环保行业发展,企业家在捐赠资金之外还投入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万小时。截至2015年底,阿拉善的会员已经增至506人,几乎全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如何管理这么多大佬?“平民会长”钱晓华给自己贴上了另一个标签——“我是可修理的”。钱晓华对《公益时报》记者说:“其实这是阿拉善的一种氛围,那就是大家随时可以举手批评。不管你多有影响力,不存在不能修理的人。”做过阿拉善监事长,角色相当于中纪委书记的钱晓华,知道建设性批评的重要性。“我们微信群里天天在吵,我们理事长也整天给我提意见。”钱晓华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没有带着不满,反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在他看来,选举出来的会长要负责到底——“会员是我的老板,他们是股东,关系要搞清楚。”
没有各种光环加身的钱晓华,付出的是更多实实在在的努力。他现在成为了阿拉善的“全职”会长,“公司的事儿基本上不管了”。
“办基金会比公司难多了”
在谈到阿拉善下一步发展规划的时候,钱晓华如数家珍地将正在和即将运作的项目和盘托出。阿拉善未来工作的三大领域:第一仍是荒漠化治理,继续在阿拉善推动梭梭林和节水小米的种植;第二是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比如任鸟飞、金丝猴保护、深圳红树林和乐在农家等;第三是绿色供应链和污染防治,让最终用户和供应商共同对环保负责,停止采购环保不合格的产品。
钱晓华特别强调了“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这一由联合国最先提出的概念,如今依靠阿拉善的庞大体量,正在扎根并建立雏形。这种依靠供应链将上中下游企业串起来,在生产过程寻求对环保的一致要求,已经在阿拉善几百家企业中开始实施了。“从绿色供应链的排名上看,前列的都是外资企业,比如苹果和沃尔玛。我们中国企业往往很落后,但其实做起来也不难,”钱晓华说,“我们的计划也得到了环保部的赏识,政府在采购时也开始注重考虑绿色供应链。”
阿拉善运作的公开和透明也是让钱晓华引以为豪的地方。他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在SEE是不能有任何利益冲突的,所有人参与进来都是义务的。”从善款的筹集、管理到项目的执行,阿拉善都是透明的,随时可查的。“只有透明,做到公开,就不会有人怀疑你的动机。”这样可以迅速建立信任。
说到信任,在钱晓华看来,政府似乎一直对民间发展环保或公益组织存有戒心。“我们国家是大政府,小社会。不太重视发展社会组织。”钱晓华说,“办基金会可比开公司难多了。”
“作为中国最大的环保基金会,我们一年筹款一个亿。可到了国外,我们这点钱都不好意思说。”钱晓华表示,“我觉得目前环保公益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民间的力量太薄弱。需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
直言公益行业弊病
批评官办基金会像“官僚机构”,批判政府看国外基金会总是觉得他们是“敌对势力”,钱晓华低调的处事方式中有对政府管理犀利不留情的一面。在谈到刚通过的《慈善法》的时候,他的语速和语调明显发生了变化,尤其对10%的行政管理费上限十分不满。对于实际从业人来讲,即便是阿拉善这么大的基金会,把行政管理费定在10%也是很难做到的。他说:“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是一个职业,人家是要领工资的,不是志愿者。”
公益从业人员收入待遇低,这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也是这一领域一直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利好政策迟迟不出现的情况下,阿拉善承担起了天使资金的作用。钱晓华介绍说,阿拉善到目前为止已经资助过400多个NGO,所以他把阿拉善定义为“中国环保NGO最大的资助者”。阿拉善开展“劲草行动”,帮助一个个草根的NGO发展壮大。
“但是中国的NGO能否发展,取决于观念能否改变。”钱晓华说,“有些人不重视,有些人认为发展起来控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