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吴蕴初:民国“裸捐”第一人
吴蕴初:民国“裸捐”第一人

2015-03-1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燕客卿



1950年10月,北京中南海,一位刚从海外归来的民族实业界巨子,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两个人一见面,周总理就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

他叫吴蕴初,字葆元,1891年生于上海市嘉定县。他是中国第一个研制味精的人,也是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他热爱化学,14岁就只身一人到上海学习化工。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发展化学工业上,他用味精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饮食习惯,成为中国的“味精大王”。

吴蕴初认为财产应“取之于社会,应用之于社会”,他先后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和“吴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用于慈善,可谓民国“裸捐”第一人。

“天”字号企业

20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都有日商“味之素”的巨幅广告。刚从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毕业不久的吴蕴初仔细分析研究了“味之素”,发现其主要构成就是谷氨酸钠。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终于也制成了几十克的成品,并且找到了廉价的批量生产的方法。

首批产品问世,吴蕴初将这个产品命名为“味精”,为了宣传其珍奇美味来自天上庖厨,再冠以“天厨”二字,他们打出了“天厨味精,完全国货”的大旗。“味美价廉国货”大得人心,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1923年,他们进一步扩资5万元,成立味精公司,当年产量就达到了3000吨,与日货“味之素”展开了激烈竞争。

国产味精销路日广,尤其在南洋的爱国华侨当中大受欢迎。1926到1927年间,吴蕴初在中国驻英法美三国使馆的协助下,先后取得这些国家政府给予的产品出口专利保护权。

开中国轻化产品取得国际专利之先河,吴蕴初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味精大王”,“味精每年营业近300万元,此每年300万元的生意,实无异由先生从‘味之素’掠夺中抢回来者……故记者常以为空口提倡国货无济于事,必国人多出其聪明才智,研究创制各种价廉物美之商品,始有实效可言。”邹韬奋在其主编的《生活》周刊撰文称赞吴蕴初“科学研究的精神”。

“天厨”之后,从1929年起,吴蕴初相继创办了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制品厂、天盛化学陶器厂等,这一系列“天”字号企业,加上他建立的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使他在化工领域与天津的范旭东齐名,他们二人被并称为“南吴北范”。到1937年,吴蕴初的化工厂资产已经超过了百万元,成为民国时期少数实力雄厚的厂家之一。

“天厨号”飞机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吴蕴初不在国内,他千方百计赶回来,与自己的企业一起奔赴国难。

是时,国内各地民众及世界各地华侨基于爱国热情,纷纷创建提倡航空的爱国组织。吴蕴初痛恨日本的横行无忌,对“航空救国”的主张深表赞同,但他认为航空救国不能空谈。吴蕴初与自己的事业伙伴张逸云商定,将天厨上一年的盈余九万元如数捐出,不足再提两万元,向德国订购一架战斗机,命名为“天厨”号。

1933年2月26日,有人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写信向他表达敬意:“此种精神确为全国之创闻。盖沪埠为吾华之大拇指,家产千百万者大不乏人,未闻有独助一机者。即求之全世界,吾亦未闻也。先生登高一呼,若有后起者,皆先生之功也。嗟国人四万七千万,如先生之爱国者有千余人,三岛倭京不难顷刻之间化为平地,以报复九·一八至今之仇。”

因为这架飞机在试飞时出了小故障,虽经修理可以正常使用,德国方面又赔了一架教练机,他们也一并捐献。

创立“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

百年之计,教育为本。随着吴蕴初所办化学工业的发展,感到有培养化工人才之必要,他出身清寒,对没钱而想读书者的迫切心情有切身感受。1931年,吴蕴初出资5万元发起成立“清寒教育基金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教育基金会。

基金会要求,每年经过考试选拔,选拔大学一年级化工系学生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各十余人发给奖学金。其金额以每年学费为准(大学约每年300元),如成绩优良可领到大学毕业为止。

1935年2月,吴蕴初又在监事会上提议,“教育是百年树人之计,应该量力帮助”,议决将助清寒基金经费提高至3000元。钱伟长、屠守锷、王安等都是受其资助后来成为了极有成就的科学家。

除此之外,吴蕴初早在1929年便成立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并与中华化工会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化工刊物——《化学工业》。他还参与创办了中国工业标准化协会,支持发行会刊《工业标准化》。

之后,他们还设立了“天厨奖金”,每年举办两次有奖征文,论文题目范围限于化学工业的学理研究和实际调查。1933年4月9日在吴蕴初参加的评奖会议记录中有一条:“历次保留之天厨奖金款拟作特别征文奖金,题目以《国防与化学之关系》及《国防化学之计划》为限。”

成立“资产管理委员会”

“父亲一辈子受欧美的影响很深,他很希望学美国的洛克菲勒,搞一个基金,这样他就可以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公司产权不分散,另外他的名字也可以延伸下去。”吴蕴初的三子吴志进这样追忆父亲。

他说,吴蕴初在抗战期间曾经两度赴美考察,留心到这种公司资本组织形式。他对美国杜邦的股权保管方法最有兴趣。杜邦家族自1802年由老艾乐·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建立第一家火药厂,到二战爆发,它已经经历了四代人140余年,拥有资产10亿美元,归整个家族所有。公司事务由家族成员推举能力最强者管理,一旦被发现不称职,就可以在家族会议上撤换。这样,既避免了因股权分散被他人吞并,又使家族充满人情味。

因此,吴蕴初的梦想就是要经营一个“中国的杜邦”。于是,1945年9月,本着“取之于社会,应用之于社会”的意愿,吴蕴初决定成立“蕴初资产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吴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自任主任委员,将他投资化工事业的全部股票拿出,由基金会统一保管。抗战胜利后,他又将味精发明权所得的收入,全部归入了基金会。

委员会成立初期的简则有8条,主要是:规定股票集中管理,永不得变卖或转移;每年盈余一半用于已投各企业发展改造,一半用于资助化工科研教育事业。吴蕴初还特意聘请知名人士参与管理。后来,这个简则又修改为年盈余半数用作社会公益,半数留作企业自身发展,“于必要时酌提蕴初遗裔之无力者教养费”。

1953年吴蕴初去世后,家属根据他的遗愿,将他所有的其他股票,也一并归入了基金会。“吴蕴初的这种理念和实践,与欧美企业家相比毫不逊色,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是开风气之先的。”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说。

 燕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