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今年9月,小昱刚刚来到上海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踏进校门后她听的第一场讲座,不是关于学术研究的,而是学校针对新生开展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讲座”。
小昱记得那场讲座自己听得懵懵懂懂,因为此前她完全没有接触过垃圾分类。但三个月后的现在,小昱却能不假思索地告诉要来上海玩的朋友:“在地铁站里产生的湿垃圾最好自己带走,因为地铁站街边一般都只有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
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上海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间到现在已四月有余,那么垃圾分类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垃圾分类达标率从15%跃升至80%
11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全市1.3万个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80%,而在去年年底,这一数据还只是15%。
上海市垃圾回收主要分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大类。从垃圾的回收分出量上来看,全市可回收物的回收量已经较去年10月增长了4.6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了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了33%,而有害垃圾的分出量也较去年增长了9倍。
垃圾分类工作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检查垃圾分类的成绩单,单看垃圾投放还不够,是否分装分运,分类后的垃圾是否进行了无害化、环保化的处理同样也是重点。
垃圾都“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去的”?
正在上海求学的傅同学就很好奇自己分类丢掉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傅同学所在的高校会对垃圾进行统一的分类和运输,特别是学生们生活的宿舍区,学校会设置专门的“物业”来分类管理和运输学生们产生的生活垃圾。傅同学注意到,宿舍物业会将垃圾仔细地分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四大类,然后再在统一的时间段由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分类运走。
截至10月底,上海市共配置及涂装1395辆湿垃圾车、3086辆干垃圾车、84辆有害垃圾车及192辆可回收物回收车,同时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3998个、中转站181个、大型集散场9个。
上海今年还启用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能够实时反映上海16个区各作业环节的垃圾数量、生产调度数据和分类质量等,不仅能回答傅同学垃圾都“去了哪里”的疑问,而且也解释了“怎么去的”的问题,实现了对垃圾运输路径的全程追踪,并显示了垃圾末端的处理信息。
老百姓们习惯吗?乐意吗?
垃圾分类回收的流程建立起来了,那么这四个月来上海市民的执行情况怎么样?积极性高吗?
小昱参加过很多次运动会,却唯独对来到上海后参加的一场新生运动会记忆深刻。这次运动会是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一边跳绳一边回答图片中是什么垃圾,还有把贴有垃圾标签的乒乓球用筷子夹到对应垃圾桶的项目”。小昱坦言,没来上海之前觉得垃圾分类是个有点麻烦的事,“但现在觉得这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每天动脑筋想想垃圾该怎么丢,还能美化环境”。
拿不准的时候,小昱还会去“上海发布”公众号进行查询。她发现不管是舍友还是同年级其他同学,都会仔仔细细把垃圾分好类再送到垃圾站。9月份的时候,有的垃圾站旁还有垃圾分类监督员和引导员,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校园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家住宝山区通河社区的黄女士则更细心,每天分好类丢垃圾的同时,她还关注到了小区垃圾房旁的“红马甲”和“绿马甲”,他们一个是“监督员”一个是“分类员”。
黄女士发现“红马甲”会监督大家扔垃圾的情况,而“绿马甲”会在少数垃圾没有做好分类时“手动”帮助居民进行分类,保证垃圾分类的准确执行。她认为现在自己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制度很完善,“我们都养成习惯了,基本上都会主动分好垃圾,极个别分错了或者不分的也有‘绿马甲’‘保驾护航’”。
但也有一些和父母同住的年轻人不太了解垃圾分类,小韩就说家里的垃圾都是妈妈处理,她本身并不太清楚该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
还有待改进之处
《条例》正式施行4个多月以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垃圾分类分得好了,对后续再生资源的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截至今年9月底,湿垃圾分出量达到每天9009吨,较2018年底增长130%,湿垃圾末端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部分再生资源处理中心表示,垃圾接收量在《条例》实施后显著增加,他们的运营状态已由“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如何能保证居民辛苦分离出来的垃圾都能够得到有效再生利用呢?
对于这一点,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表示,目前,上海已建成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6座,更多湿垃圾项目已经在建和纳入规划。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表示:“明年年中,湿垃圾的处理会基本做到和源头的分类完全匹配。”
上海的老百姓们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
比如在倒湿垃圾时,需要先打开垃圾袋将湿垃圾倒入湿垃圾桶,再将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这个“破袋”的过程就给居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湿垃圾液体较多,容易迸溅到手上,同时湿垃圾易发酵,气味也不好闻。家住杨浦区的牛女士就说,因为自己个子比较矮,“破袋”时胳膊极容易蹭到垃圾桶上,污渍不好处理,希望能对垃圾桶进行改造升级。
目前,上海很多社区已经开始在垃圾房旁配备“洗手池”,还有一些居民选择使用“破袋神器”来解决湿垃圾易脏手的问题。
另外,一些上班族也指出,在社区规定的时段扔垃圾对他们来说“有点难”,有些居民上班早,下班晚,通常都会错过规定的时段,而如果将垃圾长期放在家里,特别是湿垃圾,就容易腐烂、生虫、发臭。虽然有些社区已经开始推行“24小时垃圾站”,但全面推广普及还需要时日。
(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