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李庆 寒冬来临,为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安全温暖过冬,江苏省民政厅日前印发通知,从即日起启动 2023年度“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通知指出,开展专项救助行动是民政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履行兜底线、救急难职能的重要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将开展好专项救助行动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和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具体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流浪乞讨、务工不着、寻亲不遇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得到有效救助服务,让困难群众在寒冬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主动与公安机关、城市管理执法等部门协调联动,以组建救助分队、开展联合巡查等形式合力做好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工作。要重点关注务工不着露宿街头、流浪儿童、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等人群,重点关注严寒天气、冰冻雨雪、气温骤降、夜间凌晨等时段,积极劝导、引导临时遇困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或临时救助场所接受救助。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力量配备,加大巡查频次。利用城市网络化管理平台,发动基层力量,动员环卫职工、公交出租司机、夜间安保人员等社会力量,做好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 通知指出,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科学精准实施分类救助。对以流浪乞讨为生活方式、不愿入站的人员,要提供御寒物资、留下求助方式。对务工不着、被盗被抢、遭受家暴等陷入临时生活困境的人员,要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对因老弱病残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信息的,要先行救助再查明情况。对疑似精神障碍流浪乞讨人员,要联合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及时送医诊治。对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要及时发布寻亲公告,会同公安机关利用指纹、人像、DNA 等数据甄别查询手段,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力度,帮助尽快回归家庭。 通知强调,各地要层层压实救助管理责任,发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功能,强化救助管理机构主体责任,严格机构内部管理。要畅通救助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和寒冬救助措施,发布救助热线电话,帮助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及时知悉求助渠道。要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沟通,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知晓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据江苏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介绍,今年1-11月全省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共出动街面巡查4.5万余次,救助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20282人次,其中前往或引导至救助管理站内救助16528人次,街面救助3754人次;今年以来共帮助341名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落户安置身份不明的长期滞留人员14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