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站在大屏幕前,全市的救助量、救助对象年龄结构、救助事项、申请人数、核对情况分析、各个县(市、区)救助对象数量分布等情况一目了然。 这块大屏幕正是滨州市投资100余万元开发的“e家大救助”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于2020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构建“两库两系统”,即项目库、对象库,综合管理系统、信息核对系统,整合16个部门(单位)40余项社会救助事项,共享33个部门数据,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救助制度一体化运行,成为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效率的“利器”。 山东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邢洪锐介绍说,“类似滨州市依托‘e家大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监测机制的做法,在全省已经普遍推开,通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让社会救助工作更精准、更温暖、更高效。” 夯实救助根基 让困难群众更具保障 家住无棣县碣石山镇的赵文龙(化名),19岁,智力三级残疾,母亲长期在家照顾他和弟弟,全家经济来源全靠父亲一人,生活步履维艰。村级民政协理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镇民政所立即上门核实,并按照程序为赵文龙办理了“单人户”低保。 “赵文龙是新政策的受益者,按照过去的低保政策,他家虽困难,但是不符合整户纳入的条件。现行政策规定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真正惠及了更多困难群众。”无棣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王超介绍。 近年来,滨州市不断完善低保认定条件,明确收入扣减、财产豁免、以老养残等规定,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切实稳住兜底保障的基本盘。重点锁定支出型困难家庭、重病重残人员、“单人保”家庭以及申请救助未获批人员,开展“拉网式”排查,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低保对象1275人,认定低保边缘人口11651人,低收入人口覆盖率达到5%。 今年,滨州市更是在社会救助办理流程上下足了功夫,大力实施社会救助规范提升2023年行动计划,按照职责明确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统化的工作思路,优化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流程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导办、帮办、代办服务制度,实行首接负责、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和“一件事”办理。 扩展分层分类 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 去年10月,小营街道张某被确诊为胃部恶性肿瘤,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某的治疗费用高达20余万元。除去医保报销12万元外,个人仍需承担8万元,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一筹莫展之际,张某根据“依申请”救助的保障机制提出申请,高新区民政部门7月份认定其符合“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资格,并于8月2日通过审核,成功申请到医疗救助金2万余元,成为滨州市首例得到“依申请”医疗救助的因病致贫重病患者。 针对像张某这样有特殊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滨州市“分层”“精准”服务特色鲜明。在打造“三个救助圈层”的基础上,构建“3+N”政策体系,“3”即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三类救助项目;“N”即工青妇、水电暖等N个救助项目。根据困难程度和类型,构建“4+N”对象范围,分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支出型困难人口、低保边缘人口等4类困难群众,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N类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目前,全市保障人数核心圈层8.8万人、中间圈层3.5万人、外围圈层2653人。 在此基础上,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三主动”工作机制,即救助政策主动告知、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救助信息主动公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面推广社会救助服务便民“二维码,仅需一部手机,便可实现社会救助“码上知”“码上办”“码上查”。据了解,山东省已在全省6万余个村(社区)推行救助“二维码”应用,全省13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社会救助事项实时确认进度、救助金发放实时短信提醒,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拓展服务渠道 让救助服务更有温度 “一想到每月能有400多元的固定收入,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赵丽(化名)一边忙着打扫卫生,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赵丽是惠民县王惠理村的低保对象,因患有肾病综合症,需长期服药,每月药费2000元左右。赵丽的丈夫在外打零工,两个女儿分别上大学和初中,每年花销很大。今年,赵丽向上门走访的工作人员表达就业意愿。很快,县民政局联合人社部门按照政策推荐其参加公益性岗位的竞聘,最终赵丽顺利上岗,年增收5000元左右。 “在就业帮扶上,我们多维施策,根据低保对象就业意愿、劳动能力等情况,积极链接爱心企业资源,为低保对象拓宽就业渠道。”惠民县民政局局长景乐军表示,县民政局下一步将加大精神激励力度,以村(居)为单位,每年评选出劳动自救、热心公益、孝老爱亲等模范进行表彰,并把先进事迹张榜公示,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困难群众积极向上的氛围在社会中蔚然成风。 今年以来,滨州市开展“一路生花”“民生空间站”等项目,培训直播带货、特色手工艺品加工、面点食品制作等技能,创立村(社区)“积分超市”,鼓励困难群众以劳动换积分兑物品,引导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通过辅助性劳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现劳动自救。目前,全市已实现1846名低收入人口家门口就业,其中648名从事农村公益性岗位。 延伸社会力量 让救助机制更能依靠 社会参与是政府救助的重要延伸。滨州市民政局发现,在落实各项现有救助政策后,有些服务对象依然存在物质帮扶、日常照料、社会支持等需求,这些需求仅靠现有政策无法实现,需要链接各方资源。 沾化区富国街道时磊(化名)被查出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EB2,今年5月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费用共计99.54万元,经保险、医疗报销后,需自行承担38.58万元,后续排异还需大量治疗费,该户家庭已是负债累累。市民政局综合研判救助申请后,在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基础上,与慈善总会衔接,由“安心纾困”慈善基金为其提供了23.15万元的救助金。 近年来,滨州市创新打造“政府救助+慈善帮扶”融合发展新模式,成立全省第一支“安心纾困”慈善基金,建立因大病、天灾、事故等原因致使家庭或个人支出大、负债多的化解机制,最高救助额50万元。滨州市在全国率先创立“一米阳光”慈善项目,推出“惠民医保”等9个子项目,2022年以来定向募集资金6899万元,累计救助30万名各类困难群众,彻底解决了为民服务的资金难题。 多年以来,由于基层救助队伍力量薄弱,很难及时受理群众的救助申请,针对这一问题滨州市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市及7个县(市、区)全部设立事业编制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91个乡镇(街道)和3215个村(社区)全部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站点,配备民政协理员、网格员4214人,让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高标准建设91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引进专业社工队伍,建立183人的“爱心管家”,为辖区群众提供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等服务。 (据滨州市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