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文艺志愿服务: 新思维下的新作为
文艺志愿服务: 新思维下的新作为

2019-05-2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于博文

刚刚过去的5月23日,是第六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截至目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牵头搭建的中国文艺志愿者注册管理平台上已注册有文艺志愿者30852人、文艺志愿组织868个、文艺志愿活动2094次、文艺志愿服务时长131676小时。2018年12月5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还颁布了《文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建章立制,为新时代文艺志愿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艺和志愿服务,两者并非是简单的“1+1”,而是都具有以真善美为内核的一脉性、以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文艺既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又要服务于宣传党的声音,志愿服务同样是服务于前述两个方面,形成了文艺志愿服务“2×2”的融合性内涵。若要把这些内涵精准地传达给服务对象,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与理论上,把文艺志愿服务作为一门大学问来研究。基于此,笔者认为,欲取新作为,有必要开启以下新思维。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根据地”,做好三个“相结合”。文艺志愿服务作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良好载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试点阶段,植根并构筑这个上通下达、左右拓展的“根据地”,可获两大实效:一是利用基层现有的试点站所、场地设施、群众基础等资源,让服务活动和内容不断“下沉”接地。二是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艺作品赋以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观念中居于“大雅之堂”的文艺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促进融媒体与文艺志愿服务的互动宣传。文艺志愿服务当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大力宣传融媒体发展的机遇、内在逻辑。融媒体的发展绝非“把同一件事借不同渠道讲N遍”,而是要抓住“内容为王”的精髓,把一个个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故事向不同群体讲好,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同时,借助融媒体发展大势,对文艺志愿服务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媒体融合宣传;倡导文艺志愿者通过融媒体应用“全栈思维”,掌握采编、美化、发布、宣传各流程中的必备技能,积极“跨界”,提供第一手的感悟,挖掘、推出一批志愿服务的好典型。

创建“中国文艺志愿服务研究院”,以科研成果指导实践。集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传承性、群众性等于一体的文艺志愿服务,需要所涉各方面的理论为基础,重视对文艺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是该领域向制度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创建中国文艺志愿服务研究院,可以整合高校师资、学科、场地、文艺团体、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等资源,强化理论建构,拓展学术研讨,尽快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指导服务实践。该院可与各地文联、志愿服务组织、各类艺术家协会等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亦可实施对文艺志愿者(组织)进行志愿服务通识、文艺志愿服务规范、传播与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还可开发与文艺志愿服务相关的微课程,借助移动端传播,对基层文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随时随地的线上学习;对文艺志愿者完成的志愿服务学术论文、专著、结项课题等,亦可进行折算、兑换服务工时的专题研究。

引入“赋能思维”,扩大服务成效。纵观开展中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大多具有一过性、独立性的特点,把志愿服务当任务、作品“曲高和寡”不接地气、参与度低难引共鸣等时有存在。鉴此,有必要将“赋能思维”设计运用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文艺志愿者的自身赋能。一方面,主动赋予自身志愿精神的正能量,在参与服务中不仅做到“手拉手”,重在实现“心连心”。另一方面,在艺术上鼓励文艺志愿者注重内外兼修,使用评价量表做好自我调研,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向内挖掘文艺价值,向外精炼呈现方式,从“表演者”向“传习者”转变。

第二,注重向服务对象赋能。在服务前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的基础上,赋予服务对象选择服务时段、服务(作品)内容的能动性,鼓励他们提出期盼和要求,获得“动心”的文艺作品。

第三,向基层文艺工作者赋能。服务开展后,首先影响感染基层文艺工作者成为志愿者。同时,对提供的文艺作品,进行“现场回放,二次展演”,提升多方面的参与度,加深对真善美的感悟,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扩大志愿服务的成效。

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网络信息部主任  于博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