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发布 2018年捐赠总额预估为1128亿元
2019-07-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本报记者皮磊
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成都发布《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指出,2018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额预估为1128亿元。
蓝皮书提道,2018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呈现很多亮点。由于《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全面加强。国家将志愿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志愿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首次成为国家重点政策,政府下文,各地响应。此外,社会组织国际化策略性增强,不但推进联合行动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影响力,而且突破了跨国别合作,开始注重和尝试区域合作,走向“促进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参与。
行业建设显示出多年累积的效果,在问责和自律,为资源方提供咨询顾问、教育、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研究和知识管理,交流、传播和信息扩散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出现了对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规模(N-GDP)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同时,中国互联网公益创新继续迭代,逐渐走向成熟、理性的新阶段,慈善伦理建设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社会捐赠总额1128亿元
由于政府统计数据和行业统计数据的滞后性,《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慈善捐赠数据测算工作从2014年开始,采用矫正前一年度数据、测算上一年度的做法来分析中国整体捐赠情况。
根据部分已统计数据和测算数据,结合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态势,蓝皮书预测2018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额为1128亿元。
蓝皮书提到,民政部门接收捐赠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捐赠的重要阵地,但是近几年随着慈善组织认定工作的开展以及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政府部门直接接收捐赠数量呈剧烈下滑趋势。
2017年民政系统直接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5.0亿元,约占总捐赠额的1.6%。而民政系统的统计信息公开也干脆在2018年第一季度末终止了对捐赠数据的公布,2017年受捐额度低,2018年更低,第一季度约为2017年第一季度受捐额的一半。据此趋势测算,民政系统在2018年度接收捐赠额在8亿元左右。
在所有社会组织之中,慈善会系统是一个最为庞大、覆盖面及纵深度都十分强大的组织系统,在中央、省、县、乡、村以及企业实体中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慈善会法人组织或者分会。但是能够被纳入统计视野的,只是其中的200余家。
鉴于数据的可得和可及性,目前慈善会系统依然采用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年鉴》所统计的数据,并据其内容进行测算。2017年,慈善会系统总的捐赠数据为450.03亿元。其中中华慈善总会为218.05亿元,约占半数。2018年,中华慈善总会捐款收入为4.9亿元,比上年度7.1亿元减少2.2亿元,物资捐赠收入为100.83亿元,比上年度211.0亿元减少一半有余。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显示,2018年年底,中国社会组织总数量超过81.6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6.6万个,社会服务机构44.3万个,基金会数量达到7027家。三类组织总增速在7%左右,其中社会团体基本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比上年增长3.1%;社会服务机构保持同步增长,比上年度增长10.8%;基金会增速在三类组织中依然最快,但总体呈下滑趋势,比上年度增长11.4%。
原因主要在于重监管严登记的政策设计,但是社会组织登记开放的总趋势不会发生改变,而且重点向基层倾斜。由于社会组织年检工作的滞后性,三类社会组织接收社会捐赠额整体采用测算的方式得出估计捐赠接收额。考虑到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组织发展情况,2018年社会组织整体捐赠额预计为700亿元,其中基金会接收捐赠额约为560亿元。
蓝皮书提出,按照目前的社会捐赠总量统计构成体系,除民政部门之外的政府捐赠、事业单位、宗教机构、人民团体等接收捐赠主体均是从网络监测数据抽样样本测算所得,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历年监测测算的变动幅度和比例,可以测算这四类捐赠接收主体接收捐赠的数额大概为200亿元。
志愿者贡献总价值为823.64亿元
蓝皮书调研指出,2018年度中国志愿者总量约为1.98亿人,占中国大陆人口的14%。比2017年增加4003万人,增长率25%。
调研结果中的的志愿者数量包括在官方和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的注册志愿者与非注册志愿者。其中注册志愿者14877.88万人,注册率为10.66%;非注册类志愿者4932.88万人;活跃志愿者6230.02万人。活跃志愿者总数与全国人口总量之比,反映公众每年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口比例。2018年度我国从事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为4.50%,比去年增长0.1%。
全国活跃志愿者在2018年度贡献志愿服务时间总计为21.97亿小时,比2017年度增加4亿小时,增长率22%。
根据2017年度志愿者贡献价值计量单位(社会组织人均工资)43.24元/小时,在扣除了工资上涨率2017年度社会组织人均工资比2016年增长13.27%。之后,可以推算出2018年度志愿者贡献总价值为823.64亿元。其中,注册志愿者贡献价值为187.51亿元,非注册志愿者贡献价值为636.13亿元。
蓝皮书还提出,超六成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存周期在五年以内,就数量而言,2018年志愿服务组织相较于2013年的73万家增长到143.3万家,数年累积增长率为95%,但是从历年的情况来看,其增长率近年来开始放缓到10%以下,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存周期大多在五年以内(60%以上)。
丑闻与应对
2018年7月,公益慈善界密集曝光出性骚扰丑闻。丑闻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不少报道以“地震”形容丑闻带给公益慈善界的负面影响,认为这些丑闻对公益慈善行业的公信力造成了重创;更有论者指出,它们带给公益慈善行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甚于当年的“郭美美事件”。
在一些倡导性别平等的草根公益机构、公益人和行业意见领袖的推动下,关注和争议扩大为具有一定行业属性的公共讨论和行动。讨论的议题主要集中在慈善伦理、性别文化等方面,行动的内容则主要包括表态与处置、机制建设与联动培训等方面。这些发声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丑闻转化成一次公益慈善行业就性别平等、慈善伦理等问题进行整体审视、反思、教育与建构的契机。
第一,为公益慈善行业敲响了一记在快速发展中审视与反思自我的警钟。这种审视和反思突出表现在对丑闻发生原因和症结的深层分析与讨论中。
第二,对公益慈善行业客观上起到一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作用。对于机构和行业来说,对于制定规范、原则及机制以提升整体预防和回应性骚扰的意识和专业能力,具有基础性共识的价值。
第三,推动了公益慈善行业相应的一些机制建设。其中,最直接的当数反性骚扰机制的建设。在性骚扰丑闻陆续曝光的过程中,一些牵涉其中的公益慈善机构纷纷表态会将社会性别议题纳入机构内部培训中,并把建立内部预防与应对性骚扰机制列作机构的长期工作。
此外,一些有影响力的资助型基金会也开始在促进公益慈善行业社会性别意识提升方面着手作为。
在反性骚扰机制之外,这波性骚扰丑闻也一定程度上搅动了公益慈善行业资助机制的建设。
总体而言,公益慈善行业在一系列性骚扰丑闻曝光后的发声和行动是聚焦而正面的,显示出了公益慈善行业把伦理建设问题提上今后议程的基本共识与决心。但是,是否真的能够从这波性骚扰丑闻的爆发中切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反思路径?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此外,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反思路径之后,如何具体开展有关机制的可持续建设、重建价值?也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