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我国防灾减灾教育亟待常态化
我国防灾减灾教育亟待常态化

2019-06-05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壹基金5·12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壹基金供图)

2018年5月28日,“壹基金九寨地震灾区安全农家项目”在九寨沟县举行启动仪式(壹基金供图)

■ 本报记者 皮磊

应急避险演练、灾害模拟逃生、消防急救培训……自10年前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后,每年5月12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经过10余年的探索,防灾减灾教育已由学校逐步深入社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方力量,社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好的补充作用。2012年,壹基金发起“儿童平安计划”,通过减灾示范校园、小课堂和安全训练营三个项目在社区和校园开展减灾教育活动;同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5·12博爱家园建设基金”,在易受损地区开展“社区为本防灾减灾项目”;2017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指南》,重点关注儿童防灾减灾教育……

在政府防灾减灾教育规划和内容设置的基础上,社会组织可以进一步细化和设计更好的防灾减灾教育活动,让防灾减灾教育更加有趣、有效,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升防灾减灾教育效果。

不过,虽然目前国内的防灾减灾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而言,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很多灾害类型尚未被关注或关注度较低,全民参与程度不够。因此,系统化、标准化、常态化推动防灾减灾教育,仍是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及社会组织等今后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防灾减灾教育逐步系统化

刚刚过去的5·12防灾减灾宣传周,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5月12日上午,在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壹基金联合多家公益机构、企业及学校,共同开展了5·12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以灵活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与此同时,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预警中心)主办的2019“向灾害SAY NO”暨小小减灾官全国公益科普活动在北京启动。除继续在各地中小学开展倡导活动外,今年科普活动受益区域还将持续扩大。此外,为带动更多年轻人关注儿童防灾减灾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还邀请蔡徐坤担任减灾形象大使,推广防灾减灾公益项目。

凭借自身资源和专业性等优势,各地社会组织都开展了不同主题的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其中很多内容已经形成固定项目,实现了可持续性运作。而在官方层面,防灾减灾教育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两年前,江苏省高邮市教育局出台了《高邮市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手册》《高邮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等多项制度,将防灾减灾纳入学校综合治理和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针对城市内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燃气泄漏等突发灾害事件,当地制定了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在其他地区及学校,定期开展灾害应急演练、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也已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为推动全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201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在全国建立安全教育实验区,开展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探索和创新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推出了安全教育平台。据报道,截至2019年初,已有300万名教师及1.2亿名学生在安全教育平台上开展安全教育学习活动。

“目前,安全教育平台的覆盖面还在不断增加,这个平台也代表着汶川地震后我国在安全教育方面里程碑式的发展:尝试系统化、标准化、常态化地推动安全教育问题。这是我国在安全教育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壹基金减灾与重建部项目官员陈汉信表示。

提升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政府、学校及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在这方面,一些社会组织走在了前面。

2012年,壹基金发起儿童平安计划,通过减灾示范校园、小课堂和安全训练营三个项目开展减灾教育活动。该计划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育方法,支持社会组织与当地教育局、学校合作,为教师提供减灾教育能力建设,为学校提供减灾教育盒子及校园安全应急箱,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课、校园主题活动,提升校园安全管理能力,提升6至12岁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减少儿童受灾害和意外伤害的影响。

“这套课程整体设计思路非常完善,内容独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生动有趣并切入重点,是孩子喜欢并且需要的,如有可能建议推广到更多学校。”来自江西南昌的老师王颜博表示。

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同样重要

在各级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固然重要,但在专业人士看来,防灾减灾教育不应只在学校层面开展,提升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同样重要。

据壹基金减灾与重建部项目官员喻东介绍,在汶川地震以前,我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关注社区减灾能力的建设问题。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民减灾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湖南、河北、陕西、浙江等多个省市出台了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加大了在安全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方面的推动力度。2012年,中国地震局发布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对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提出明确标准。

“社区防灾减灾不是说灾害发生在社区,或者在社区层面开展防灾减灾活动,而是以社区为行动主体,在外界支持下,将社区组织起来成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活动的主体,提升社区自身预防及应对灾害的能力,这才是社区防灾减灾的核心。”喻东谈道。

2015年12月,壹基金安全农家项目开始实施。该项目通过资助社会组织驻社区工作的方式,在灾害风险较高的社区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建设社区志愿者救援队伍。目前,项目已在四川、云南、陕西、山东等省份的111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志愿者救援队伍。

项目通过配置应急工具装备、组织标准化应急技能培训的方式为队伍赋能,通过支持他们参与制订“农户-隐患点-社区”三级应急预案、开展社区应急演练及宣传等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

2018年6月至9月间,四川省雅安市频发暴雨天气,壹基金安全农家项目一期、二期共32个项目社区的志愿者救援队纷纷组织起来,持续开展灾害隐患点巡逻工作。在发生险情的社区,救援队积极组织群众疏散并开展搜救、警戒、监测等工作,并在发生泥石流灾害前组织社区居民提前避险,在灾情应对中充分发挥了社区的主体作用。

就社区防灾减灾而言,我国并不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晚,只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差异比较大,所以虽然目前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以美国为例。1985年,美国洛杉矶消防局提出了志愿者救援队(社区应急响应队)的概念,并推出相关培训,以应对地震的威胁。很快,该模式被美国其他地州的消防局采用,包括面临飓风威胁的社区。在此基础上,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在1994年扩充了培训内容,以便应对多种灾害,并在全国推广“社区应急响应队”项目。此后,数以千计的专业培训师、机构和普通民众学习了新技能,为有效应对灾害做好充足准备。

推动常态化任重道远

同样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同邻国日本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学校层面,日本规定所有学校每年必须举行至少两次防灾演习,这是最低限度。实际上很多学校每个月都会举行防灾演习,每年会拿出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小学生,学校会安排学生们首先学习如何应对学校周边可能会发生的灾害。

据日本著名减灾教育专家诹访清二介绍,日本教育系统开展防灾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方式:将防灾教育和普通的学科教育相结合,比如在社会课、语文课等课程中教授相关知识;在综合学习课教授防灾知识,每周大概有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导入防灾教育的内容,以年为单位举行教育活动。另外,日本的学校和老师以及社会组织也会采取相应办法,让家长参与到防灾减灾教育中。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国内一些地区尤其是县域及乡村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开展并不充分,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或发达地区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外界及自身资源匮乏等现实原因,这些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的形式及内容都比较单一,开展时间和频次也不固定,形式化、表面化特征比较明显。

此外,防灾减灾领域专家也指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一年四季会发生不同性质的自然灾害,比如夏季的洪涝灾害、冬春的森林火灾等,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主要是针对地震展开的,还有很多灾害类型没有关注到。在灾害面前,社会组织的力量还很弱小,专业技术能力也有待提升。

“防灾减灾关系到每一个人,社会力量在其中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沟通、凝聚、协作和共建。这是一个很艰难、很漫长且需要持续探索、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只有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完成项目目标共建,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喻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