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爱加餐:为营养改善寻找“良方”
爱加餐:为营养改善寻找“良方”

2018-07-1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项目改善了受助地区农村孩子的营养状况。中国扶贫基金会供图

进入5月,贵州的天气变幻莫测、阴雨绵绵。乡间小路本不平整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后,变得泥泞不堪。

由于路途远,早晨6点,红旗小学五年级一班的11岁男孩林云生便踏上了上学的路,而早餐则在路上或到学校才能吃。由于家庭条件一般,林云生的早餐大多数时候是烤熟的土豆。

为了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2011年,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央财政先后拨款160亿元用于解决2600万贫困地区学生吃饭经费不足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持续投入,但由于很多农村学校厨房硬件设备简陋,餐食安全卫生难以保证,孩子发育仍受影响。

早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前,一支民间公益力量就已关注到这一社会问题,并通过调研、开发形成了公益产品。

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项目正式实施,开始为解决中国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问题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营养加餐”、“爱心厨房”和“营养知识宣教”作为三大内容。

十年间,“爱加餐”项目共投入2.2亿元,让79.2万人次学生受益。

与土豆为“伴”的日子

林云生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红旗村红旗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由于当地公路还未通村进组,他每天必须绕道半小时到校上课。家庭条件一般的他,早餐常以烤熟后带到学校的土豆为主。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11岁的他看起来比普通孩子瘦弱不少。

2016春季,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在红旗小学正式实施。当时用教室改造的简易食堂成为了孩子们就餐的场所。简易食堂设施也极其简单,一个电冰箱、一个炒菜铁锅和几只学生分餐桶就构成了食堂设施的全部。

夏嗣兴是红旗小学校长,在他看来,学校虽然有了简易食堂,孩子们每天也在学校就餐,但学习成绩提升并不明显,精神气质也无明显改变。而每年为食堂供餐消耗的燃煤资源可不少,为此要占用一大笔学校行政成本,这使得校方有些吃力。

同年,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及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红旗小学一栋65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建成。此时,学校已有202名学生,办公经费紧张,食堂虽已竣工,但设施设备无钱更新令校方有些发愁。

“如果当时不更新,学校新建厨房发挥作用将不会太大。”夏嗣兴说。

小资金撬动大项目

2016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项目来到红旗小学,让学校成了直接受益者。

按照设计,“爱加餐”项目分为“营养加餐”、“爱心厨房”和“营养知识宣教”三个互相支撑的部门。

“营养加餐”包括200ML学生奶和鸡蛋(卤鸡蛋),“爱心厨房”包括炉灶、蒸饭车、消毒柜等33种设备,“营养知识宣教”则包括为教职人员和学生分别提供营养知识培训和食育教育。

同时,“爱加餐”项目培训由基金会培训、供应商培训和专家培训三方共同组成,这极大地保障了项目实施成效。

此时,红旗小学学生食堂由于设备硬件较为缺乏,开工运转成本较高,急需硬件改善。

基金会对项目落地有以下要求:第一,申请县属国家“十二五”规划连片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或省级以上贫困县;第二,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未覆盖地区的贫困学校或者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学校没有牛奶和鸡蛋的执行模式或无厨房、厨房设备简陋的学校;第三,寄宿制学校优先考虑。

夏嗣兴评估自身学校条件后认为基本符合,随即向基金会申请。

夏嗣兴唯一担心的就是用电问题。由于“爱心厨房”运转对于用电有着较高要求,被用于大型机械运作的“三相电”成了项目运作的拦路虎。

“三相电”即三条火线和一条零线,零线和每条火线之间的电压为220伏,而每条火线之间为380伏。三相电主要可应用于大型机械运作,如大型机床、搅拌机、电动机等,是现代新型农业主体生产中大多需要的电力。

按照“爱心厨房”的用电安全要求,项目最少要达到380v/50kw,还要单独安装安全变压器,栽电线杆,拉电缆线。夏嗣兴说:“这些东西靠我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眼看引入的好项目因硬件不达标就要停滞不前,县里面领导有些着急,多方商议后,威宁县决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出资改造学校周边水电线路,让爱心厨房尽快运转。

有了县里的支持,爱心厨房很快运转开来,红旗小学孩子们午餐得到了有效保障。

项目落地多方联合受益

爱心厨房的建成让红旗小学的学生们中餐有了着落,而随后加餐也积极得以跟进。

2016年秋季,为学生们提供一盒牛奶、一个鸡蛋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营养加餐”也正式在红旗小学上线,助全校师生营养改善。

有教师表示,学校有了“爱加餐”后,孩子们课堂上专心听讲、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后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各项身体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趋于良好。

林云生说,有了“爱加餐”,就算早上不在家吃早餐,晚上放学回家吃饭也不会感到饿肚子,感觉读书很快乐。

而除了学生们外,“爱心厨房”还将部分家长留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当地村民也因建爱心厨房改善用电条件而沾上了光。

刘民立和方桂玲是红旗村村民,孩子在红旗小学就读,早年外出打工的两人在2016年红旗小学爱心厨房建成后便留了下来,后被校方聘为厨房工作人员,负责每天学校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供餐工作——一来可以照顾在校就读的孩子,二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直接就业。

而与这两人同村的村民们,在爱心厨房设施使用达标后,也享受起了“三相电”带来的便捷。

夏嗣兴介绍说:“以前,村里电路没有机会改造‘三相电’时经常停电,劳动生产和夏季用电均受影响,村民们无不懊恼。如今,爱心厨房的落地,有机会改建乡村电力线路,解决了多年未决的问题,村民无不拍手叫好。”

除了学生、村民受益外,校方的受益也非常明显。

“早年的厨房以烧煤为主,每年仅用煤一项支出就将近8000元,实在是开支不少。‘爱心厨房’落地后以用电为主,在改建三相电后,每年电费相比用煤都有着大幅降低。”夏嗣兴说,“教育部门给予校方每年办学行政经费,用电让成本降低,余款可以用来置办更多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像红旗小学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截至2017年底,“爱加餐”项目累计投入约2.2亿元。在国内覆盖云南、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湖北、辽宁、河北、福建、河南、新疆、黑龙江、安徽、江西14省份的44州(市)87个偏远山区的县(区),受益学生超过79.2万人次,为学生提供了4480余万份的营养加餐,建立了1445所标准化的爱心厨房;在国外,为柬埔寨、尼泊尔等国家开展学校供餐项目。

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项目负责人表示,解决农村学生营养改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 本报记者 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