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2017年12月12日上午,首届全国社区创新与发展大会暨全国智慧社区建设博览会在京开幕,大会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公益时报》社、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服务业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农村社区工作委员会协办。
大会以“共享、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旨在探究在新技术融入社区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与社区服务需求如何充分整合,深入探讨我国社区营造、社会管理、社工服务、社区养老、智慧社区等跨界、融合话题,搭建一个兼具权威性、公益性、专业性的交流展示平台。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社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大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工开展服务的主要平台。目前,“三社联动”、发挥社工专业作用,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的具体实践。
刘京总结了我国社工行业的发展成果和经验,他认为,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作用,除了要面向不同社群开展适当的微观个案、小组服务,解决特定人群困境,还应发挥社工在资源连接、关系协调中的专业优势,通过三社联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整体“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即从人、文、地、产、景等社区要素入手,在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中,营造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区。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和美好社区建设,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在本届大会中启动了“美好社区计划”,并进行了美好社区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聘任仪式、合作企业签约仪式。
美好社区计划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搭建平台、组建专家团队、整合多方资源,与服务商建立战略合作,重点从社区产业、社区治安、生态环保、景观设计、智能社区、社区养老、远程医疗等方面着手推动。由城市治理、农村发展、社会工作、文化保护、建筑设计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将是我国社区营造领域的顶尖智库。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主席露丝·斯塔克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为《置身于发展社区中的人们》的演讲。
作为拥有来自127个国家超300万名会员的国际社会工作机构主席,露丝·斯塔克认为,社会健康对于经济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社区的打造则对于社会健康至关重要。而社会工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观察和聆听社区的需求,为它们做出最适合的培养,在这其中,面临各种挑战的个人是工作关键。
露丝·斯塔克还以自己的家乡——坐落在苏格兰海上的偏远小岛Barra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人口不足1200、大部分时间与外界隔绝的孤岛,是如何通过强调个人与整体互动关系的社区营造方案的介入,实现了社区的自给自足和社会问题解决。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宋贵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北京市民政局党委常委、副局长谢延智,天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宝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等各界嘉宾出席大会并发表了主题演讲。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何建民,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王国英等。
大会还举行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彤馨工程合作签约仪式。
本届大会设置会议和展览两个部分。会议以演讲、研讨、沙龙等多种形式阐述大会主题。展览包含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机构、发展成果、网格化与社区商业圈及便民服务建设、社区养老、智慧社区整体解决方案等内容。
2017全国社区创新与发展大会暨智慧社区建设博览会是我国首个以社工发展和社区建设为主题的展会,首届会议在北京举办,以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每年举办一届。
(本报编辑部)
刘京:践行社工使命 营造美好社区
2017年3月,民政部办公厅将2017年国际社工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社工让社区更美好”;2017年9月,亚太地区国际社工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创新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被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2018年7月,世界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发展大会将在爱尔兰举行。
社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大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工开展服务的主要平台。发挥专业作用,扎根社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
从2015年到2017年,“专业社会工作”连续3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简称三社。目前,“三社联动”,发挥社工专业作用,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的具体实践。在“三社联动”中,社区是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依托,而社工是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专科、本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达到80余万人,有600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590多个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广布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在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已成为一股重要的专业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20年,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将达到145万人。
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方面,我国已建立了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区矫正、戒毒康复等特殊人群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了社会工作在服务群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专业作用。
总结我国社工行业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作用,下一步,除了面向不同社群(如老人、儿童、青少年、流动人口等)开展适当的微观个案、小组服务,解决特定人群困境,我们还应发挥社工在资源连接、关系协调中的专业优势,通过三社联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整体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即从人文地产景等社区要素入手,在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中,营造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区。
什么样的社区称得上美好社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美好社区还是有一些公认的标准,比如环境宜人、居住安全、生活便捷、关系融洽等。
参考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基于我国社区发展的现实诉求,我们认为,美好社区应该是环境友好、服务便捷、福利健全、智慧智能、产业发展、文化多元、公共参与、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为了营造美好社区,我们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搭建平台,组建专家团队,整合多方资源,与服务商建立战略合作,重点从社区产业、社区治安、生态环保、景观设计、智能社区、社区养老、远程医疗等方面着手推动。
1、美好社区应该是环境友好的宜居社区。我们将与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物业管理等机构深度合作,以“参与式环境规划”等方式,打造美好社区环境。
2、美好社区应该是科技引领的智慧社区。
3、美好社区应该致力于集健康、医疗、福利为一体的福利供给体系打造。
4、美好社区应该有完善的社区养老解决方案。
5、美好社区应该有丰富便捷的社区服务供给。
6、美好社区应该关注居民的生计产业问题。
7、美好社区应该与精准扶贫、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营造环境,更营造信心,重振乡村产业。
8、美好社区建设应该尊重在地文化,注重文化传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区虽小,连着千家万户”。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创新社区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营造美好社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将发起“美好社区计划”,重点内容如下:
1、建设智库。组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专家委员会”,吸纳城市治理、农村发展、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建筑设计、文化保护、智慧社区等多领域的理论与实务专家,打造我国社区营造的顶尖智库,推动研究、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
2、跨界合作。创新社区服务供给,发挥社工专业优势,跨界联合互联网与大数据、社区养老、远程医疗、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民宿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开创社区社会服务新局面。
3、实验基地。在全国遴选建设“社区营造示范实验基地”,探索跨界专家、社工、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社区营造路径。
4、人才培养。推出全国社区营造人才培养及课程包计划,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社区发展需求、复合型、高素质的社区营造引领人才。
5、案例编选。举办全国百佳社区营造案例编选活动等,提供孵化培育服务,助力全国社区营造。
6、研究倡导。通过实践探索和行动研究,提供政策建议,助力美好社区建设。
时代发展对我国城乡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好社区利国利民,但其达成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可为。“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参与,共建共享,营造美好社区,实现幸福生活!
露丝·斯塔克:置身于发展社区中的人们
国际社会工作联合会拥有来自127个国家的超过300万的社工会员,致力于发展和创造全世界的人类和平以及公正。所有国际工作联合会的会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推动社区的社会健康及经济健康,这两者同等重要。
我与很多努力想改变社区的人们一起工作过。我也接触过一些案主,他们总是会觉得他们被隔离于社区之外,而且生活在阴影当中,包括一些个人的悲剧、遭受自然灾害或者家庭变化后所受到的创伤、受虐待、失去工作、失去家园、身体或精神上的健康问题、药物滥用以及犯罪行为,这些最终都有可能导致他们自我价值的丧失。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认为每一个人都与家庭、社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实践当中,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对他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需要了解个体以及其所处环境系统的发展模式,人和社区发生变化时的相互影响以及分析思维导致的干预,包括社会信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要掌握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所有技能。
对于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我认为社会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即人们必须有安全、快乐的生活,这是衡量社会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生活。在这其中,工作、居住、与家人的联系、是否与当地社区隔绝,这些所有的变化都是流动性的。
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我家乡,它是威尔士西北外群岛中的一个叫Barra的小岛。从威尔士本土到达这里,坐船的话需要5个小时;岛上的居民说盖尔语,这是一种独立语言;岛上人口在不断减少……它非常美丽,但是发展非常落后,这个岛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经济的发展和社区的繁荣。它所存在的主要的社会问题有社区的个体隔离、失业、新旧社区成员的不信任、非常少的基础设施建设、经常受大西洋季风影响、没有监狱和医院、残疾人进入这个岛非常困难、家庭暴力普遍、酒精和药物滥用非常严重、社会资源非常稀缺(只有一名教师、一名社工、一名护士和一名警察)。
但是这个岛上有社区,居民们在一起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社区公园。在社区公园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个安全、可靠、无危险的地方来种植蔬菜,同时他们也可以在这个社区公园中分享他们所做的食品,并且出售他们所种的农产品。
曾经触犯法律的人可以在这进行社区服务,从而使法院撤回它所受惩罚的法院令;有精神健康问题和学习障碍问题的人在这也可以找到工作,他们可以进行一些农产品的种植以扩展或者开拓他们个人的生存能力;社区公园还是新入驻社区人员和老年人的平台;他们在社区公园中建立了一个咖啡馆,为整个社区的社会团体提供服务,也帮助人们在这社区当中找到归宿感。
在社区公园中,人们能够真正找到被需要的感觉。这是社区承载以及社区建设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
社区公园的建立解决了非常多的社会问题,它的结果就是减少了社区的隔离,给予社区成员们尊重,包括增加社会责任和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同时在这里建设了风力农场,帮助国家电网风力发电,并向整个英国电网输送电力,当然这也是收费的。这一切使得整个社区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见,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和农村社区都是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从战略上来规划我们的社区投资以共同生产,这对所有权拥有者或负责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社区成员的被需要和他们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让人们从过去的创伤经历中恢复,让人们融入一个新的环境,让他们建立起互相帮助,让他们能够独立稳定地生活和工作,这是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挑战,也是社会工作对于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坚信,我们在一起可以有所作为,也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工作。
智能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和智慧社区建设的有力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智能城市、智慧社区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基础作用和社会协调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如果说从科室办公到一站式服务办公是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网格化是又一场更深刻的革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北京是网格化智能体系构架树立了起来,从而使政府服务越来越精准、管理越来越精细。
天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 张宝甫: 天津智能社区治理与服务多样化探索
在智能社区治理服务上,天津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第一是智能养老服务,目前开展智能居家养老的企业和机构已经超过80家,落地社区212个。依托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委员会,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第二是在中心生态城探索构建了由电子市民中心系统、社区居民诚信系统、民情系统组成的智能生态三系统。第三是探索智慧泰达升级版,充分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张晓山: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社区治理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的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法治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公序良俗的作用;第二,要发育多元化的社会组织;第三,探索自治功能下沉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一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王天夫: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第一就是要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第二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的建设;第三是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第四是要加强社会生态服务体系的建设;第五是要加强社区治理的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的互动。
北京市民政局党委常委、副局长 谢延智:“三社联动”推进首都共建共治共享
这十年来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实现了三社联动的政策制度化、实物理论化、服务标准化、治理专业化、思维一体的建设目标。从2013年以来连续投入专项资金近3千万,先后购买了151个项目,涉及全市306个街道,950余名专职社工和280余名的专业督导参与到三社联动。我们把一些事务性、辅助性的、政府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可能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让渡给社会组织来做。让社会组织去团结凝聚社区居民共同来做,发挥他们专业性的优势,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地推进下去。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 史柏年: 信息化技术与社会工作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顺应这样的时代发展,迎来创新和发展,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利用信息化技术引入大数据分析指引行业发展。基于现代技术建立的大数据平台,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整个地区不同人群的数量、分布、问题和需求,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在整个地区的规划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大平台提供的数据是动态的,这样就比较有利于我们社会计划的及时更新和完善。
第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我们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机遇。
以个案工作为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工和服务对象可以通过微信、QQ、邮件、视频等进行互动,就是说在不同距离、不同时空的人们都可以开展互动。以小组工作为例,可以以微信群、QQ群的方式,将地域跨度比较大或在不同时空下的、具有相同问题和需求的人员集合起来,通过专业的方法引领其自助和互助。
第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远程培训或督导。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会议、线上培训、线上督导这样的功能,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情感的支持,使他们能够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民众。
第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善用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社会工作的服务链接、服务成效传播到更广大的民众中间去,让他们了解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的服务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工作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善用这样的机遇。在这里,我也呼吁社会工作的从业者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开发者、研究者一起携起手来,利用现代的技术推动社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思源科技集团副总裁、思源政通集团董事长 张亮:用智慧化手段推进社区建设
理解的智慧社区它一定是集居家生活、邻里社交、物业服务、政务服务和社区管理的一体的智能环境。首先是全面的融合,包括技术手段的网络融合、数据融合、服务的融合。第二需要便捷的感知服务,它应该用智能化的手段,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将居民需求的服务、资源、消息及时推送给居民。第三是数据驱动的生态,它一定是基于百姓的行为数据、需求数据来构建一个精细化的数据管理的模型。第四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通过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和应用运营等等各种的运营方式让这虚拟的社区平台必须要活跃、必须要黏性。
碧桂园物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徐彬淮:社区场景下智慧生活创新实践
社区场景下如何进行智慧生活的创新实践,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叫以物联为基础,我们发现整个社区服务行业经历了人类密集到科技密集将来甚至可以叫数据密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第二个关键词是数据,就是以数据为工具,物联网把很多东西集结在一起,形成的数据怎么应用呢?就是精准服务。在社区里根据群体细分诉求,并且精准化提供相应的服务,是未来的趋势,而这趋势的推动就是以数据为工具来去构建。
第三个词是生态。现在大家在谈一个广义社区的概念,广义社区其实主要是体现在两点,第一个就是泛社区,住宅和周边的业态包括写字楼、商业、公共设施越来越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第二个不同就是社区的服务更加多元化,不再是传统的社区类的服务,有更多的和其他跨界服务相结合。
大爱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养老事业部总经理 邱筠尧: 大爱城养老:智慧服务,尽享悦老生活
如何智慧化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养老社群营造中不可缺的重点,也是大爱城近年来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大爱城提出智慧养老信息化建设的三步走,首先我们是信息管理、运营管理信息化,决策管理数据化,养老生活智慧化,将智慧社区建设的重点放在衣行、食住行、农业教育的方面,规划搭建平台系统,集成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物业、智慧配送、智慧出行等应有的服务,实现了养老服务的便捷化、数据采集精准化,有效减少并减轻长者的健康隐患。
在大爱城的长者入住的时候,首先养老中心会进行长期的健康体能测试、评估,通过健康指标来收集各项的生命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健康干预、风险提示的功能。并将结果同步反馈到生活管家还有医务部门,可以让生活管家和医务人员随时了解长者的身体状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精准的智能智慧医疗管理,把重点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
碧桂园物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徐彬淮:社区场景下智慧生活创新实践
社区场景下如何进行智慧生活的创新实践,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叫以物联为基础,我们发现整个社区服务行业经历了人类密集到科技密集将来甚至可以叫数据密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第二个关键词是数据,就是以数据为工具,物联网把很多东西集结在一起,形成的数据怎么应用呢?就是精准服务。在社区里根据群体细分诉求,并且精准化提供相应的服务,是未来的趋势,而这趋势的推动就是以数据为工具来去构建。
第三个词是生态。现在大家在谈一个广义社区的概念,广义社区其实主要是体现在两点,第一个就是泛社区,住宅和周边的业态包括写字楼、商业、公共设施越来越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第二个不同就是社区的服务更加多元化,不再是传统的社区类的服务,有更多的和其他跨界服务相结合。
大爱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养老事业部总经理 邱筠尧: 大爱城养老:智慧服务,尽享悦老生活
如何智慧化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养老社群营造中不可缺的重点,也是大爱城近年来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大爱城提出智慧养老信息化建设的三步走,首先我们是信息管理、运营管理信息化,决策管理数据化,养老生活智慧化,将智慧社区建设的重点放在衣行、食住行、农业教育的方面,规划搭建平台系统,集成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物业、智慧配送、智慧出行等应有的服务,实现了养老服务的便捷化、数据采集精准化,有效减少并减轻长者的健康隐患。
在大爱城的长者入住的时候,首先养老中心会进行长期的健康体能测试、评估,通过健康指标来收集各项的生命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健康干预、风险提示的功能。并将结果同步反馈到生活管家还有医务部门,可以让生活管家和医务人员随时了解长者的身体状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精准的智能智慧医疗管理,把重点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三部总经理 王朝阳:对新时代下智慧社区的探索
社区服务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如何构建多层次的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力量相匹配的模式,如何实现服务资源多样性和监管有序的协同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社区建设中面临主要的三方面问题,一是社区服务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二是随着社会的转型政府大量的职能下沉,居委会承担大量交办的任务,就形成了政务服务弱这样的一种局面。三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业务系统难以在社区沉淀进行落实整合,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孤岛。
在智能时代到来的今天,作为IT服务商我们希望通过新IT服务的创新探索来推动互联网+与城市服务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摄食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化的服务体系。通过政务业务的协同,数据共享业务开放,实现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数据共享生态,实现社会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
熊猫公寓创始人、CEO 王玺龙:虚拟和实体社区的互动互利模式研究
熊猫公寓诞生于2016年,我们主要是以存量资产委托和经营的平台,为广大的租赁社区、以及租赁的人员提供社区运营以及社区服务。
熊猫公寓提供“8+8”的服务体系,第一个8就是八大工区配置,从超市区、咖啡区等,给租户一个非常良好的居住环境,也是共享客厅的一个理念。第二个8就是我们八大免费服务,从熊猫APP,到所有的免费网络、免费维修、免费健身等。
未来中国会涌现大量的专业租赁社区,而租赁人群的年轻化、互联网利用率之高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带来社区被服务人员、服务主体和服务手段的相应改变。相应地,社区应实现智能化,提高社区的运营价值、提升社区商业效率、提高社会效益和提升社区及社群变现能力。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新乡贤工程发起人 汤敏: 重塑乡魂:新乡贤工程于社区营造
作为一家NGO,古村之友致力于保护乡土文化设施、保护古村落,并用“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在全国培养了规模可观的志愿者和“新乡贤”群体。
激活乡村社区,比较难做到的就是找到有爱心敢于做公益事业的牵头人。
对于新乡贤,我们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敢于为乡村做好事,做好事就是乡贤的重要特征。当前的乡村发展不起来最大的原因就是失去的凝聚力,什么是最好的凝聚力?就是搞这一些具有文化和荣誉感的事业,会有大量的人因为这样的公益事业凝聚起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破旧老房子的修复。乡贤向我们申报,我们启动筹款,筹款的过程当中形成本地力量的凝聚。而本地力量凝聚之后动员线下资源,形成各种非货币型资源的供给,比如说捐书、捐建材、捐设计的,同时媒体也参与。干成之后上功德碑,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修好之后最后变成当地的一个公共空间,而背后就凝聚了这一个地区的活力。
让公众通过自发的力量搭建平台筹建起来,比房子重要的是我们重新激活了一个乡贤,让乡贤参与到新时期的乡村治理和发展中。新乡贤先做好事,做好事带动生产,最后形成乡贤理事会,还有乡贤基金会。
与城市社会发展相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发展反而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为只有文化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才能够解决广大乡村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的建设。
特斯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立:社区AIoT:智慧城市基础单元建设
什么叫Alot?Alot是AI和IOT的组合,物联网是IOT,它串联了很多的物体和产生了很多的数据,这一些数据如何能够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能够为我们政府、社区和楼宇进行服务,AI就是下一个主题和方向。
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建筑,社区里面的水电气还有居民,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原先是躺在表格上的,如何让他们由静态转化为动态,需要我们更多的以物联网的技术加装更多的传感器和控制器。这些数据可以被上传管理平台,加以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后,可为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平安城市的打造形成思路和目标,为最后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唐忠新:社区治理创新进程中的“三社联动”
三社联动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成果,也是社区治理的客观要求。应该怎样推进三社联动呢?三社之间其实有重合的地带有重合的领域。应该瞄准三社的复合地带和领域推进三社的要素联动,来推进三社的工作联动。发展社会工作、把社区作为主阵地,把社区工作者的社工化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项突出的任务,这样一来就可以收到三社共同的发展效果。
推进三社联动要构建三社联动的社区工作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区治理的文件当中提到,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
第一,要把居民需求变成社区工作,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来开展工作。要发现社区老百姓的需求,并努力去解决。第二,要把社区工作变成可操作项目,也就是项目化运作,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那么社区工作变成项目之后应该怎样落地?可以把一部分项目分给社会组织运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为居民群众服务。尤其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购买服务,利用这一机会,我们可以帮助社会组织申请项目,帮助社会组织运营。
这样一来我们的社区服务项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就能有机联动在一起。
台湾小镇文创天空院子创始人 何培钧:从文化、社区到小镇的地方实践省思之路
经济高速发展忽略了地方文化的价值,我想将失去的文化重新修复回来,回馈社会、鼓励社会。我的想法就是让来的人停留更长时间,我能想到就是民宿,因为民宿是让旅客停留时间最长的。
我们开民宿不是为了做项目,而是为了文化,为了让台湾青年放下身段去推动商业和文化的改造。我们透过民宿的价值观,让年青人回乡从事相关行业。
可是我们发现,当游客增加的时候当地人口却开始逐渐减少。因为几乎每一个乡村、乡镇全部都是用招商的方式去运作,在规范的范围内大量招商,产业跟当地居民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卖的产品一致化、雷同化,没特色。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能够让乡镇社区越来越在地化,而不是没特色。所以我们的耗材都开始植入到当地的生产当中,让公众、社会学家以及民众参与进来,这个过程也是价值重建的过程。
开始推动这样一种生态建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乡镇、农村、社区最缺少的就是有专业能力的年轻人。要怎么做呢?四年前我做了一个实验,租下了一个小镇四栋空房子,第一年,所有的年轻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专长和专业免费交换住宿。一年下来,来自新加坡、香港、大陆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到这边做专场交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刘佳燕: 社区更新背景下的参与式社区规划之路
当我们面临信息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的时候,二维的土地开始转向对于三维场所、品质的关注。我们开始强调如何把散布在城市空间中的各种资源加以动员、联系,来发挥他们的效应。我们开始关注空间的生产过程以及它背后的社会公平问题。我们不止关注引入了什么,更关注这些资源对于城市自身、对于社区自身带来的发展。
在转型背后,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建设文明城市不仅仅要实现小家和大家,社会空间协同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如何重新构建每一个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每一个人都有进入城市的权利、平等自由享有城市资源的权利,同时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改造城市进而实现自我全面提升的权利。
如何来做呢?公共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而这其中公共空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因为它的公共性使得所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在这里集聚,而空间的唯一性使得这些不同的需求会发生不同的碰撞,这就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妥协,需要学会如何达成共识。这其实就是对人的城镇化和社会化非常好的一个教育的途径。
社区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体验,给予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想拥有一个更好的家园,我们也将共同致力于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 钟芳:社会创新设计——为社区更新而设计
设计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设计能够发展起来是为产业服务的。设计本身就是因为产品制造处在一个非稀缺化的时代才涌现的。这种非稀缺化的产品制造就带出设计本身独特的价值。
我们经常提到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各种各样的智慧城市服务,既然有了服务也就有了服务设计。服务业在我国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服务设计也就应运而生。
服务设计首先来自产业的需求,最初基本上是来自商业领域的需求。我们现在也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我们的公共服务或者说社区服务业越来越需要服务设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很多时候会把社会创新设计约等于服务设计,或者说是为了公共服务而做的设计。
那么我们到底是如何做社会创新设计的?有时候,很多创新来自专业人员在公共领域和社区服务的创新,很多精彩的案例来自普通人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所有服务型的平台和实践上都无法脱离设计力量的支持。
社会创新设计仍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设计学科的分支,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能够参与到真正的社区服务或者公共服务构建当中。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师 谈小燕:跨界社区营造的探索
现在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时期,带来了很多很多挑战。目前的城镇化其实更多的是物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我们有政府、有市场,但是缺少了社会的角色,所以要想现代化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现在提出了社会治理创新。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不行了,明确提出要落实到基层,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现阶段我们在做社区营造的时候除了考虑它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空间,还要考虑到居民和居委会之间、居民和物业之间、居民和街道之间乃至与政府之间关系良性的互动。我们要明确政府要做什么,政府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机制和体制改革。
对于社区来说,我们希望组织架构重新设计,我们需要培育一批新型社区工作者。核心需要是对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党组织之间、居民和居委会及物业之间、居民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
社区是一个整体,需要整合跨界资源,最终目的是激发社区活力,激发社区的内生性。这个工作的核心是居民,我们需要为人进行社区营造。我们这几年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路径,也就是政府和高校跨专业的专家合作,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及辖区单位参与物业多元化的参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