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7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庆
“我们编写乡土教材要取舍选裁。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中的精华,它应该是代表本地生活智慧的,进步的,活着的且富有生命力的,能够推动我们今天的生活持续发展的那些东西。”谈到乡土教材,王小平强调。
王小平,是2002年在出版社退休后投身到乡土教材编写和推广领域的。她和出版界的几位同仁,发起了捐建乡村图书馆的项目,加入到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团队里来。“在这期间接触到了乡土教材。”王小平说道,“本来在这个项目里我是志愿者的,结果后来人都散了,我成了乡土教材项目的负责人,任副总干事,一直干到今天。”
12年来她在乡土教育领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一直是单枪匹马。直到不久前,全国乡土文化教育联盟在798包豪斯艺术工厂成立,该联盟成立的中心任务就是开发和推广乡土教材,推进乡土文化教育进课堂。
自2005年起,王小平为云南拉市海、湖南湘西和四川阿坝州等地区编写出版了8种乡土教材,3种教学手册,主持召开了第三、第四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并组织了多次教师培训,形成了乡土教材编写的成熟理念和方法。
目前致力于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推进乡土文化教育进课堂,希望乡土文化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的必修课。“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个人,都是天下溪的同事过来帮忙。”王小平笑了笑,说道:“大部分时间是我一个人在做这些事,因为雇不起专职的助理。”
做乡土教材必须先理清概念
当王小平成为乡土教材的项目负责人后,她觉得要想做好乡土教育首先必须将概念理清,有了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展。“我在和很多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常常以为我们所做的乡土教材就是为乡村做的教材,或者为少数民族做的教材。这是因为没有搞清乡土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傅葆琛对乡土的定义让王小平产生了共鸣,所谓乡土,就是儿童成长起来的地方。儿童成长起来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和他们学校的所在地,就是他们的家乡。因此,乡土,不单指乡村,更不是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是每个人长大的地方,是让我们渐通人事,形成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方,那是每个人心灵的故土,是精神的家园。而乡土文化,就是在这片乡土上所呈现的文化。
王小平给的定义是:乡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区历史沿革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在概念的解释中,王小平又提出了几个关键词: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历史、生活智慧。
“自然生态环境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生活环境,它包括气候、土壤、自然资源,包括水、矿藏、植被和地形特点等。”王小平解释道。她表示,这些自然力量形成的自然面貌,就是生活的环境。人们需要适应这个环境去生活,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人们形成不同的生存智慧,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个区域人们生活的历史经历也影响着这里文化的特点,文化反过来也会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智慧,就是乡土文化。
“我们编写乡土教材要取舍选裁。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中的精华,它应该是代表本地生活智慧的,进步的,活着的且富有生命力的,能够推动我们今天的生活持续发展的那些东西。”王小平解释道。
为此,王小平总结了乡土教材所要表达的几个关系,即: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我们的历史的关系;二、我和他人(家人、亲友、社群、族群)的关系;三、今天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这几个关系回答的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和谁在一起?我怎样生活?我为什么这样生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变化?”这些是乡土教材基本的、核心的东西,由此便构建了乡土教材的基本结构。
手工艺是乡土教材重要的一块内容
2009年开始,王小平把乡土教材的事业带到了川西北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而阿坝州的茂县、理县、红原县的一带居住着嘉绒藏族、安多藏族以及全国最大的羌族聚集区。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交通基础条件发展比较滞后,客观上保护了那里的乡土文化。
在王小平的乡土教材中,手工艺是重要的一块内容。有一次,她在茂县的一个集市上看到了极其美丽的羌绣。然而,这在当地人来看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我就是要把这些熟视无睹的东西鲜活起来,焕发出文化的意义。”王小平说。
在王小平看来,乡土教材就是要说明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我希望山村里面的孩子能叫出身边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的名字。我希望通过乡土教材,重新唤起他们的自我认同。只有在文化上自信了,他们以后进入大城市就不会自卑了。”王小平说。
王小平觉得,每部乡土教材的框架就是本地乡土文化的基本构成——地域和历史,生计与生活方式,文化遗产:手艺、服饰、民俗、艺术、节庆、自然以及发展与变化等,“我们特别注重在教材里选取那些日常生活即可体现的,与本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相关的,有特色、有智慧、有生命力的内容”。但同时,乡土教材应该是传承文化精神的教材,是使学生能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的引路人,“所以它不应该是简单的乡土文化知识的汇编,也不能落脚为一些地方民间技能的传承”。
因此,王小平把乡土教材设置成了16课,通常的小学教材都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每个学科课程又包括课文、活动和阅读材料三部分。每一课都要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课文是以学生视角呈现的,是他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模拟。活动分专门的活动课,和在普通的课上设计的活动,这个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两部分,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都是对教学目标的强化,也是学生参与能力的强化。阅读材料则是文化营养的补充。
王小平觉得,孩子们的知识,如果都是来自远方,对于自己脚下的土地一无所知。不了解家乡,怎么能热爱家乡?不了解家乡,不了解自己,人们有多少前行的自信和力量呢?“所以我们要培育每个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植主要来源于从文化自觉而增强的文化自信。乡土文化就是文化自信,当你很好地认识了自己之后,你才能更好地学习别人。乡土教材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发现我自己。”王小平说。
编写经费30万到40万元一本
“编一本乡土教材的经费需要30万到40万元,项目点越远,产生的差旅费用就越高,所需的经费就越高。”王小平告诉记者,乡土教材的经费主要来自基金会的支持,前几年都是不同的基金会给予资金的支持,近4年都是由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理事陈一梅给予的支持,包括明年的也是。“陈一梅之前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顾问,而这笔费用是由郭氏慈善信托委托洛克菲勒基金会来执行的。”王小平介绍道。
“编制一本乡土教材需要怎样的流程呢?”
“在每个地方做教材,都要做详尽的文化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讨论出重点后,由我编写详细的教材编写大纲。编写大纲的内容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材目标、主要内容及体例要求等。一般每种教材设计为16课,分为四个单元。大纲会具体规定出每个单元的内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写作内容,写作方法、文字风格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在开完分工会后,由当地的老师及文化人每人认领一课或两课。写作完成后,大家聚在一起开汇稿会。参加汇稿会的人除了作者外,还有当地的文化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汇稿时,由作者在大家面前大声朗读自己写作的稿件,所有人一起审稿并提出意见和看法,审稿的内容包括文字风格、内容表达、文化信息包括细节的准确性等方面。”王小平详尽地回答记者。
12年来,王小平通过推动乡土教育,在阿坝州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时加强了当地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据王小平介绍,在阿坝州开展的乡土教育取得了州教育局、州政府和州党委的支持,阿坝州在今年的教师节奖励中,州政府和州党委将奖金中将近20%的份额奖励给了做乡土教材的优秀教师和团体。包括第四届乡土教材研讨会,大会人员的吃住、会场、演出等都是由阿坝州政府提供的。并且阿坝州教育局还发过文件,所有的乡土教材编写出来后要将其排进课表,每个学校要有固定的教学团队,而教授乡土教材的成就可以作为评定教师职称或先进教师的依据。
“通过对乡土教材的学习,在马尔康二中自发兴建了一个小小的嘉绒文化博物馆,里面搜集了很多嘉绒藏族的老器物。”王小平高兴地说。
谈及乡土教育接下来的规划,王小平略显轻松地告诉记者,因为全国乡土文化教育联盟的成立她不再是单枪匹马,并且近来盖茨基金会中国负责人、“奴隶社会”公号创办人李一诺的加入让她感到特别开心。
因为机缘巧合王小平结识了李一诺,李一诺对她一直所做的乡土教育很感兴趣,因此王小平希望在李一诺的“一土学校”设置乡土教材,有了北京的样本后,她就不用再和每个人解释乡土教材并不是只属于乡村和少数民族的教材了。
“目前我和联盟正在计划做一个互联网众包众筹的设计,李一诺的‘诺言社区’跟我们要做的众包众筹平台特别吻合,她同意让我们免费试用,这样我们就省去了几十万筹建平台的费用。”王小平说。
此外,王小平和联盟发动了一个新的项目——送凉山一本乡土教材,该项目自9月份在腾讯公益平台众筹,截至目前,已筹款18.8万元,实现了目标的60%。“这个项目是成立联盟后的第一个试点,我对这个项目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采访的尾声,王小平告诉记者,她曾在第四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上许了一个愿望,希望在五年之后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县和县以下的学校能有自己的乡土教材,而如今这个愿景已经进入实施的进程中了。
“乡土教材是中国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对人的灵魂建设的工程,它的目标是培育出一代有根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根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乡土文化。”王小平说。
■ 本报记者 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