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考验风险管理能力的网络互助
考验风险管理能力的网络互助

2016-07-05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高文兴


2016年7月1日,“e互助”受助会员李静在分享受助过程。

2016年6月27日晚,“e互助”会员从微信公号上收到的最新一期扣款通知,其中显示这期有7名受助会员共获益158万余元。

“‘e互助’上线两周年,顺利完成互助110例,互助金额将近2200万。”在2016年7月1日举行的“e互助”2周年携手百余家庭感恩行北京站的活动上,“e互助”CEO雨乔透露了以上的数字。

两年前,这个名为“e互助”的网络互助平台上线,一度引起广泛关注(见本报2014年9月3日7版报道)。整整两年,“e互助”以会员互助的方式在大灾和重病方面为近50万会员提供了风险解决方案。截至2016年6月29日,该平台成功帮助110个不幸家庭募集了2163万余元,平均每个受助会员获得了约20万元的互助金。

“互联网+公益”的赶潮儿

这样一个为百余不幸家庭送去安慰甚至希望的互助平台,它的发起与运营者是国内最大的保险中介集团——泛华企业集团。在两年过去后,回忆起“e互助”的成立机缘,负责人雨乔向《公益时报》这样说道:“泛华从1998年开始为国内老百姓提供保险中介服务,最高时,每年通过泛华体系获取保险服务的客户为200万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没来得及买保险或买不起保险的老百姓,因患重病所需的高额治疗费用而导致大病致贫、大病返贫。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就连泛华内部的5000多名员工及其家属中,每年都会出现十多个癌症患者。”

时值2014年2月,国务院颁发《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互联网+”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公益行业并得到鼓励。在这样的契机下,泛华发起成立了“e互助”,让会员以每人几元钱的低成本换取互助保障,希望能有效弥补中低收入家庭大病保障的不足。

两年过后,当一个个被帮助过的家庭在北京齐聚一堂的时候,“e互助”的成功已经有目共睹。

生活在北京顺义区的李静,于2015年7月份不幸被确诊罹患乳腺癌。乳腺癌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高昂的治疗费用对于家境一般的李静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李静丈夫甚至想去卖房作为治疗费用。庆幸的是,今年2月份,李静在e互助上的互助申请通过审核,收到了来自30万“e互助”会员筹集的近25万的互助金。

另一位受助会员蔚伟的妻子也介绍说,蔚伟早在2014年就了解到“e互助”,由于非常认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理念,还带着她一起加入其中。“我们一直将‘e互助’当作一个公益平台,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没想到也给了自己一份保障。”据悉,蔚伟于2014年9月加入“e互助”,参与帮助了76个癌症会员家庭,累计爱心支出57.32元,今年5月因患甲状腺癌获得了“e互助”的互助金。

基于契约公益的网络互助

“网络互助不是保险。”雨乔非常肯定地向《公益时报》指出两者的不同。

如今,除了“e互助”之外,网络上涌现出各式各样的非营利性互助平台,不乏经常被误认为是保险的情况。对此,雨乔说:“‘e互助’的设计是基于会员之间的契约关系,即会员是跟平台上所有会员订立权益与义务对等的契约,未来万一发生不幸,由所有会员进行义务帮助筹集互助金。可以说,在‘e互助’平台是一对多的契约关系,而不是像保险那样的一对一关系,‘e互助’在里面承担的是第三方角色。”

与此同时,“e互助”是基于动态风险权责发生时互助支付,会员加入时只需缴纳很少的履约金,未来在发生大灾重病时,所有会员通过均摊式互助帮助困难家庭。雨乔表示,这个履约金也叫保证金(“e互助”要求最低9元)。

“比如,现在缴纳保证金加入‘e互助’癌症互助的会员超过了36万人。在保证金机制下,每人均摊支付0.8元,就可以为不幸罹患癌症家庭最高募集互助金30万元,每个会员加后最少可以帮助10个家庭。”

风险管理保障平台生命力

对于社会关注的大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雨乔表示:“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0/10万,其中20~50周岁人群的发病率为127/10万,而‘e互助’的测算发病率低于100/10万,大家担心的情况很难发生。”

“e互助”的测算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平台上所有事件均严格按照公估调查和取证程序,并经过线上向所有会员公示受助会员信息,接受会员和外界监督,至今没有引起任何争议或纠纷。这也证明了“e互助”平台通过现有运行机制,可以有效控制运营风险。

在保证资金安全和兑现互助保障方面,“e互助”坚决采取银行托管,而且托管账户独立运营,会员充值资金全部用于互助支付。资金运用时,“e互助”会向托管银行提交相关材料,经验证后会由托管银行直接将钱发送到受捐者账户中,托管银行会定期出具托管报告,平台定期向会员公布。同时,支持会员随时在线查看自己在平台上发生资金流水,充了多少钱、互助支付了多少钱、个人账户还剩多少钱等一目了然。

在过去两年的探索实践中,也有不少会员建议扩大保障范围,快速吸引更多会员加入。但“e互助”始终没有这么做。“因为我们很熟悉风险管理,深知风险管理需要很高的专业能力,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都有自己清晰的判断。”雨乔说道。

网络互助的前景几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军对“e互助”的“互联网+”模式表示赞许。他说,这种互助计划既借鉴了保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使参与者以很低的投入换取相对较高的保障,又让参与者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外多了一重保障。

但碍于网络互助在国内还是新事物,市场教育还需一个过程。对此,雨乔也为同类互助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一、聚焦单一同质风险,特别在大灾重病的领域,低成本、高效率为普通民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保障服务;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公开全透明运作,消除信息不对称,切实保障会员权益对等公平;三、尽量不预收资金或预收少量履约保证金,资金托管方式或采取其他监管措施,解决资金聚集与管理问题;四、全社会参与监督,对故意夸大宣传、混淆互助与保险概念、缺少专业服务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平台保持警惕,对于潜在存在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监管部门应联合给予打击。

■ 本报记者 高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