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默默回来了
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默默回来了

2016-03-0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本人一样,还挺惦记CCSER这个平台的后续,偶尔会去它微信服务号看一下是否重新开通。昨天去参加CCSER召开的两会提案研讨会,记者又打开它,点开操作指引里的“家长”,发现已经改成了“CCSER失踪预警手机客户端使用说明”,发布于2月27日,但因为服务号栏目内容没有更新提醒,看到的人恐怕不多。不过是的,它已经回来了。重新回归的CCSER,在安全性和独立性上更进一步。

新发布的CCSER客户端承担了信息发布功能,原来的微信服务号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但只保留信息接收功能。即如果你是有可能需要发布儿童失踪信息的家长,那么可以下载APP,以防不测。如果你只想做一个志愿者,在万一有需要的时候出一点力,那么可以只关注CCSER微信号,并允许其使用你的地理位置。

但是,保护儿童安全,并不只是这样就可以了,相关法律完善以及DNA信息比对、失踪信息全媒体发布、线下公共场所对儿童走失的帮助等等,都是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儿童失踪立法话题征集

2月20日,CCSER发布了“[我要上两会] 解决儿童失踪,我为两会带‘言’”的投票活动,对儿童失踪立法话题进行征集。截止2月28日0时,共计参与投票人数达到12,2401,其中,得票数最高的前7项目,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

1.买卖儿童一律死刑(117,563票)

2.政府建立拐卖儿童犯罪人信息库(116,670票)

3.专业机构建设预防儿童失踪平台(113,734票)

4.儿童失踪预警机制纳入智慧城市必建项目(111,561票)

5.专业机构搭建新生儿基因库(110,730票)

6.绑架、拐卖案件政府决策全媒体通发(109,257票)

7.各公共场所设立走失儿童求助点(109,029票)


 

3月1日上午,CCSER联合中国行为法学会召开“连接守护的力量-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第二届法律研讨会”,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李文燕,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巡视员、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研究会副会长扈纪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王守安,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顺安,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DNA首席鉴定专家、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所长邓亚军等十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圆桌讨论,并针对以上七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议题一、买卖儿童一律死刑(96%支持率)

这是去年热议的话题,虽然本次投票中依然是一边倒的意见,但法律专家们的意见也仍然一致,当然是不支持的。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王顺安认为,人类的刑法进步是由肉刑、死刑、到剥夺自由刑、剥夺财产刑,每次刑罚的进步体现了国家文明的进步。死刑的适用,从古至今,不是遏制某种犯罪的完全有效手段。我们国家要和国际接轨,死刑的废除是必然趋势,刑法修正案正在逐步减少死刑的占比,将来有可能彻底废除。但是拐卖儿童犯罪确实有害,因此可以在废除死刑的大前提下,将拐卖儿童适用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不能减刑假释。

儿童失踪预警平台联合创始人张永将认为,刑法预防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犯罪行为被追诉的几率。即“刑罚的作用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而非其残酷性”。如果所有有拐卖儿童倾向的人都知道,只要拐卖儿童就必然会被抓,那么这种犯罪一定会大大减少,预警平台的意义就是对拐卖儿童犯罪形成强大威慑,“伸手必被捉”,大大提高此类犯罪被追诉的几率。刑法的第二个效果才是加大犯罪行为被发现后受到的惩罚。相对于提高犯罪行为被追诉的几率来说,第二种方法实施较为简单,但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往往会形成像“严打”一样的,一阵风式的运动。

议题二、政府建立拐卖儿童犯罪人信息库(95.3%支持率)

1994年,一名7岁的美国小女孩梅根·坎卡(Megan )被住在她家附近的一名性犯罪分子绑架、并遭其奸杀。1996年5月17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梅根法案”(Megan‘s Law)。根据梅根法案的规定,性侵女童的重复犯罪者必须每90天去警察局报到一次,如果他们留了胡须或外貌上有任何改变一定要通知警察局。如果政府建立拐卖儿童犯罪人信息库,有利于让拐卖儿童犯罪人不敢再伸手,大大增加拐卖儿童犯罪人的再犯成本。

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巡视员扈纪华认为,政府建立这样的犯罪人信息库很有必要,但是分别搭建的成本会比较高,另外牵涉到个人隐私等问题,也不太可能对社会公开,在治理上有一定的作用,在预防上,效果不会很明显。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王守安认为建立这个信息库的必要性值得考虑和研究,比如恋童癖,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很难矫正,但拐卖儿童不是,建设这样信息库还需要更深入探讨。

议题三、专业机构建设预防儿童失踪平台(92.9%支持率)

1998年儿童警报基金会建立第一个基于小区警报通知系统(Alert Notification System);

2000年国会决议鼓励全美加入安珀报警;

2001年NCMEC加入推广安珀报警;

2002年联邦通信委员会为安珀报警背书;

2003年国会通过法案,由司法部设专门机构协调全国各地的安珀报警并提供联邦资金;

2005年,全美50个州全部建立起安珀警报系统;

2013年该警报可以通过一套无线紧急警报(Wireless Emergency Alerts)自动向手机发送信息。同年,56%的被解救案件中是因为绑架车辆被民众或者执法部门认出。一部分绑匪听到安珀警报后,自动释放了被绑架儿童;

2014年Google地图加入、big搜索加入,2015年Facebook加入、uber加入;

现在美国儿童失踪找回率约97.7%,但中国孩子的走失找回率还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数据,导致民众对相关部门表达了很大的失望和不满。

美国联邦政府在设立相关法案的时候,考虑到要保留AMBER系统运作的高效性以及减轻政府负担与压力,并没有收编这一由民间发起的体系,而是允许设立一个享有一定权限、独立存在的警报管理员来运作监督整套系统。

Amber警报协调员的主要义务 :

积极排除构建AMBER警报系统的障碍;

与政府合作,鼓励发展AMBER警报体系;

与政府合作,确保洲际间各种各样参与者的合规性;

与政府合作,成为全国范围内AMBER警报系统的有效维护者与管理人。

除了美国有这样的系统之外,荷兰2008年开始建设,加拿大2002年开始,爱尔兰2009年开始建立CRI,墨西哥 2011年4月由政府发布。欧洲其他国家,比利时、捷克共和国、德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罗马尼亚都建有联动发布系统。印度于2000年由32万人进行民间捐款成立类似的预警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建设基本都是从民间的实践开始的.因此,在中国,有关儿童失踪预警机制建设,还需要政府和民间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才是最终解决方案。

议题四、儿童失踪预警机制纳入智慧城市必建项目(91.1%支持率)

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对儿童失踪问题能够做到快速响应,通过科技的力量在儿童失联时就快速介入,将儿童失踪问题终止在第一时间,而不是等待儿童遇害后启动去快速破案。

议题五、专业机构搭建新生儿基因库(90.5%支持率)

公安部建设的全国打拐DNA库,可以说是打击拐卖儿童的一把尖刀。但这个库的功能还局限在快速破案上,而不是在减少发案率上,预防的功能显得薄弱。因此针对新生儿基因库的建设,预防效果可能会更好。中国科学院DNA首席鉴定专家邓亚军表示建设新生儿DNA库的成本并不高,现在有很多商业公司获得国家批准的资质可以进行DNA检测,只要这些企业用公益的价格,保证成本,同时将DNA数据信息统一交给国家,这样对家庭来说也不会形成经济上的压力,政府部门也不会承担太大的财政压力。

议题六、绑架、拐卖案件政府决策全媒体通发(89.3%支持率)

正如上文所述,提高刑法预防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犯罪行为被追诉的几率。全媒体通发可以大大提高犯罪行为被追诉的几率。而根据陈屹立、张卫国等人曾发表过名为《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的研究结果:无论是惩罚的确定性还是惩罚的严厉性都对犯罪有着显著的威慑作用,但是对于暴力犯罪而言,惩罚的严厉程度(重刑率)的威慑作用最小,惩罚的确定性(尤其是破案率)的威慑作用最大。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公安机关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立案数达18,532件,但是被侦破的案件仅为3152件,破案率仅为17%。这个数据,远低于国内年均40%左右的刑事案件破案率。换句话说,人贩子拐卖儿童被抓的概率太小,再重的刑罚也只能是个摆设。

但媒体通发面临的没有法律支持问题仍需解决,因为没有相关法律,很多合作机构会有疑虑,当企业平台利益面临风险时,也可能会退缩。

议题七、各公共场所设立走失儿童求助点(89.1%支持率)

儿童失踪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大家最为关注的拐卖之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意外,意外溺水、意外车祸等,所有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失踪。而这个“失踪”发生之前基本上都有一个必经阶段“脱离监护人监护”。只要能够缩短孩子脱离监护人监护的时间,或者说能够让脱离监护的孩子最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社会监护,这个孩子的安全系数则可以大大提高。公共场所是儿童走失的高发地,也是儿童遭遇意外的高发地,在公共场所设立儿童走失求助点,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家长以及有一定自主能力、认知能力的走失儿童,就可以直接到求助点求助,进而能够快速和家人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