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面对雾霾,我们不能只等风来
面对雾霾,我们不能只等风来

2015-12-1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庆


    2015年12月7月,星期一,雾霾天气。大风走了,雾霾又回来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布橙色预警,7至9日为空气重污染,提醒大家做好健康防护。

而一周前的11月30日,马云、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27名全球知名企业家联手发起了“清洁能源研究计划”,成立“突破能源联盟”,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研发。

眼下,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也正在巴黎召开,本次大会将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

面对气候和环境的日益严峻,政府和企业都在行动。那么公益组织可以做些什么呢?为此,《公益时报》记者专访了长期致力于环保工作的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一起来听听他怎么说。

推动大气污染源的信息公开

雾霾最核心的来源是工业污染,近年来“自然之友”主要推动和开展工业污染排放的合法性和公众监督的有效性方面的工作。

在我们看来,雾霾的治理绝对不是一个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工作,也不是光由政府来承担的责任,应该有公众的参与和自下而上的力量参与进来。而有效的公众参与离不开两点,第一是公众得有能力和空间参与;第二是要有足够的信息公开来作为保障,让公众有这种知情权。

2013年,自然之友、阿拉善SEE基金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牵头和多家环保组织一起,推动“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放企业的在线污染排放实时监控的信息公开体系”。

此前,全国重点的污染源企业已经加装了在线排放监督的设备,可以实时看到企业的排放情况,但是这种排放的清单和排放的数据并没有让公众看到。我们所推动的工作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公众看到这种污染源的排放,看到到底是哪些污染源在做哪些排放。

现在,国内所有的重点监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都实时公开在网上,公众可以通过这种公开的信息监督企业的污染物排放。

在立法中为公众发声

公众的参与必须有足够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从2012年到现在,自然之友一直非常积极参与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过程,我们在立法的不同时间段,搭建了公众意见的入口,让公众能够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来。

从2013年起,自然之友就数次参加《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征集意见会和听证会,持续建议增加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益诉讼等方面的规定。

2014年年初,自然之友发起“我为《大气法》修改提建议”的倡议活动,面向会员和通过微信微博面向公众征集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公众意见整理提炼,和自然之友的修改意见一同提交环保部和全国人大法工委。

2014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法》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把我们的观点发表出来给公众进行说明,并帮助公众了解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同时,我们集合各地NGO伙伴共同行动。

在国家《大气法》意见征集过程中,我们也搜集整理出了全国各地公众对于《大气法》的100多条意见。

最终,我们把公众的意见建议,连同自然之友和协作的环保组织、学术机构的意见和建议送达立法机关。《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最新的征求意见稿中采纳了我们的数条建议,当然,我们还在为推动该法在公众参与和法律责任部分的进一步明确而继续努力。

成立环境公益诉讼团队

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
 

即便大气有立法,有污染排放的信息公开,也有公众的监督,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违反规定,一意孤行地排放污染源怎么办呢?我们有专门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团队,我们会把这些污染的企业告上法庭,通过司法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随着今年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我们也发起了一起关于大气污染的案子,排放污染的企业已经公开致歉,并承担了整个污染治理的修复和赔偿的费用,达成了诉讼的目的。接下来我们还会针对大气污染的很多元凶持续地通过法律的手段,包括自然之友的律师、周边的专家志愿者都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司法的力量让破坏大气环境的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且提升违法的成本。

向公众科普雾霾知识

我们去年开始做了一个叫“蓝天实验室”的公众行动倡导项目,连接青年科学家、专业人员和普通公众,让公众一起参与进来,做了很多实验和科普类的研究、视频,希望把枯燥的数字转化为生活的点滴,帮助大家科学、积极地与雾霾相处。

“蓝天实验室”并不是一个科学实验室,而是把一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和一些专业人士以及广大的受雾霾之苦的公众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活动,比如测试不同的交通工具中的PM2.5、自制空气净化器、测试家中的各种绿植对PM2.5吸收的能力、不同雾霾天气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更适合出行、家里种植什么绿植可以更好地吸收、怎么样可以更好地防护自己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工作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通过这些有趣的、不枯燥的活动慢慢地去认知雾霾,慢慢地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并且了解雾霾的由来,做到先从保护自己开始,逐渐地成长为愿意为了蓝天而行动的积极公民。

让公众身体力行参与治霾

防治雾霾可以从每个家庭入手,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发起了一个项目,让公众身体力行地参与到雾霾治理当中的,叫做低碳家庭。

这个项目已经开展六年了,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自然之友的“低碳家庭”项目在北京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去帮助这些家庭,自主地去检测家庭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专家的一系列协助,自己给自己制定家庭提升能源效率和能源改造的方案并按照方案去实施。

在北京,截至目前已经有72户家庭完成了这样的改造,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改造的过程在不影响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可以平均节能超过30%。

所以我们一直想去证明一个观点,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带来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家庭观念的变化,都可能会推动环境污染的变化。

加强公众的传播

面向公众的科普工作。无疑,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但是更多的人是埋怨,而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我们认为,雾霾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制造了更多的雾霾,进而才有可能采取行动来改变,小到随手关闭电源、少开一次车,大到参与环境信息公开、污染源调查、参与立法等等。

我们从2013年初开始,组织了“我为北京争口气”、给骑车人送口罩等活动,呼吁公众重视雾霾。一年过去了,我们注意到,公众对雾霾的成因、对自身的健康防护了解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在去年制作了微信版的《公众防霾手册》,以对公众的健康防护为主,提示公众如何获得空气污染信息、如何理解数据和在不同空气污染条件下如何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今年10月,我们对这部手册进行了修订发布。

《公众防霾手册》的具体内容就是从雾霾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谈到怎么知道空气是污染状态了、空气污染的分级,环保监测部门发布的AQI指数应该怎么解读,谈到不同的污染物对身体的影响、哪些人应该特别防护,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可以做哪些事。我们还给大家推荐了一本在雾霾严重到不能出门时可以读的书《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这本书里面记录的很多情节,和如今的中国非常相似。

希望这些工作能够唤起社会对雾霾的重视,让公众身体力行参与治理雾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