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张謇:状元慈善家
张謇:状元慈善家

2015-03-1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燕客卿


张謇所办育婴堂配有保姆、乳母、教员、内外科医生

  人物档案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文革”时期的江苏南通市,一群年轻的红卫兵打着清算“四旧”之名,砸开了张謇墓穴。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陪葬品仅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和一对金属小盒,分别装着一只尽根牙,一束胎发。愤恨之余,红卫兵把张謇的尸骨“羞辱”一番后扬长而去。

在今日之中国,张謇早已成为很多年轻人都感到陌生的名字。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他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家,被人们誉为“近代实业救国之父”。而这一切,因为他的状元身份,更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大德曰生

张謇是1894年的状元,这一年他已42岁,这距他1868年考中秀才已过去了26年之久,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正如他在当天日记中写的:“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没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奋。

1895年4月,守制在家的张謇得到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为此,他夙夜难眠,慨叹“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物失无论矣”。而条约中“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的规定尤其刺激了他。

这年夏天,张謇在为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其实,在调任湖广总督前,张之洞曾授意张謇在南通筹办一个纱厂,张謇一直踌躇未决。毕竟,对于起自农家的张謇而言,办厂完全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不过,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并在家乡提倡过蚕桑,还试制过高粱烧(颐生酒厂的前奏)。甲午战争的失败,只是进一步加强了他实业和教育报国的念头而已。

这之后,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一次会晤更明确了他实业救国的目标,李曰:“言中国非不能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为三等国。”

思前想后,张謇接受了张之洞的委派,出任“总理通海一带商务”。他在上海、南通、海门奔走几个月,联络一些布商、花布商和买办,一起集股办厂,并最终选址唐家闸,开始创办大生纱厂。

取名大生,是根据《周易·系辞》中的“天地之”而定,以示为人民解决生计的理想。很多年后,他对大生二厂经理刘厚生解释过“大生”的含义。

大生厂从筹办到开车(1895年~1899年)历时五年。对办厂历程之曲折、艰难,张謇曾感慨说是“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且“伍生平不伍之人,道生平不道之事,舌瘁而笔凋,昼惭而夜觍者,不知凡几”。他形容当时困境犹如:“跻危涉险之人,攀虎豹而踞虬龙,稍一错趾,瞬睛皆有齑粉之势。”

大生纱厂投产后获得很大成功,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以后的20多年,张謇呕心沥血,披荆斩棘,营造了一个“以工业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工农商相结合”的协调发展的实业基地大生集团。时人评述清末民初的中国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说。南张,指南方张謇;北周,指北方周学熙。史学家胡适评论张謇说:“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于全国。”

其后,张謇以大生纱厂为依托,又相继开办了面粉厂、油厂、皂厂、酒厂、房地产公司等20多个企业,迅速成为20世纪初期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集团。张謇本人也以骄人成绩当之无愧地进入新兴资产阶级的行列,并获得了“状元实业家”的美誉。

兴办教育

然而实际上,创办实业不过是张謇获取资金的途径,他真正醉心的是教育、慈善事业的振兴。其实,在为张之洞起草的《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张謇即提出要“广开学堂”。张謇认为,实业需要人才,人才出于学校。因此在大生纱厂盈利后,张謇首先想到的是发展教育。他认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欲雪国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张謇办教育,以师范教育为先导,以小学教育为基础,同时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从培养师资的师范入手,自幼稚园、初小、高小、中学、专科到本科,形成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1903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之后又成立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在张謇的推动、影响下,南通掀起了一个兴办小学校的热潮。至1922年,全县公立、私立小学共达347所,在校学生15526人。1914年间,南通还成立了3所幼稚园。幼稚园、小学、师范学校相互配套的初等教育体系,为南通实施“开民智”方案奠定了基础。

在兴办一系列初、高等小学校的基础上,配合兴实业之所需,张謇还大办各种职业教育。他先后兴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铁路学校、吴淞商船学校等,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实业培养了各种有用人才。1920年,他又将纺织、医学、农学3个专科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的南通大学。

创办教育的资金,除少量官府财政资助外,绝大部分要靠张謇自筹。其中少量的社会集资,也有部分是张謇慷慨解囊,更大部分则来源于所办实业大生纱厂的分红利润。可以说,张謇兴实业助教育的想法已得到部分实现。

1920年6月,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家杜威应邀到南通参观讲学,南通的教育事业给杜威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杜威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惟赖慈善

除了教育,张謇更为倾心的是慈善事业,他说:“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时,惟赖慈善。”张謇把慈善事业看做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补充。

于是,张謇倾尽财力心血,举办了许多慈善公益事业,内容包括育婴院、养老院、义园、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栖流所等诸多方面,覆盖当地社会贫困阶层,形成近代较为完善的地方慈善体系。

张謇早年的慈善活动主要是举办义庄、社仓的传统赈济方式。在1903年考察日本后,随着地方自治的思想形成,张謇开始创办具有近代形式的慈善事业,在笔者看来,这些慈善事业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张謇对南通传统慈善机构进行的改造,包括育婴堂、义园、栖流所。这些传统慈善机构或年久失修,或管理不善,张謇在继承其前制的基础上,一方面或搬迁新地,或增建房舍,一方面加强管理,合理规划,使它们重新恢复功用。

第二类慈善机构,是张謇大量借鉴国外经验而创办的近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包括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聋哑学校等。比如,1913年,张謇就将他在60岁寿辰时亲戚朋友的贺礼馈赠拿出来,在南通城南建造了一所养老院,以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正是这些机构的创立,标志着南通慈善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第三类是服务特殊对象的慈善机构,如残废院、盲哑学校等。比如,鉴于盲哑儿童不能接受教育,不能自立的状况,张謇于1916年在狼山北麓开办了“狼山盲哑学校”,设盲、哑两科,以“培养盲哑师资,造就盲哑使其有独立自存之能力”为宗旨。

兴办慈善事业需要大笔资金,张謇除将其每年盈利拨出相当部分作为慈善专项基金,还在百忙之中,卖字筹资。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等机构的运作资金中,有很多一部分就来自张謇鬻字而来的筹资。此外,张謇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号召政府拨款资助慈善事业。同时,他还注意慈善机构改革,教养结合,让弱势群体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张謇创办慈善事业,不是单纯进行慈善活动,而是将慈善事业纳入整个改良社会的系统工程中,认为其拥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他曾对其子张孝若说:“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需记之。”

对于张謇,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有评价:“中国5000年以来一直都有一个道德上的慈善概念,就是说为富要仁,要义和利并举。但是张謇做的事情其实不是这个层次的,他做的是公益,所谓公益就是说对所有人,不论穷人富人都有帮助。”

■ 燕客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