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春伟
2010年7月,福州市鼓山镇五里亭举行了敬节堂古碑揭碑仪式,让人们重温这名民族英雄留下的慈善历史
人物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谥号文忠,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他曾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抒发与写照。
开栏语
慈善与公益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无数人曾为此探索,甚至将之作为毕生的追求。公益慈善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核心精神是一致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投身于这项永恒的事业。
从今天起《公益时报》开始陆续刊出这些人类历史上曾对公益慈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慈善故事,分享他们的慈善观念,希望您能从这些史海钩沉中,遥望他们的身影,并且找到能够照亮现实的火花。
提起林则徐,话题总和100多年前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密不可分。鲜为人知的是,林则徐还在当时的慈善领域颇有建树。
他认为社会问题关乎时政,坚持周济民间寡妇,对慈善机构的善款劝募及使用有自己一套办法,另外很早就注意到善款的保值和增值问题。他的理念中,坚持慈善机构规范运作,并且坚持慈善机构应取信社会。他曾认修新疆龙口渠、亲验社会福利机构“育婴堂”,为官以民为重,时刻慈善先行。
林则徐所撰写的《敬节堂章程并叙》(简称《章程》)一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慈善理念,时至今日看来依然有启发。
敬节之理念
林则徐撰写的《敬节堂章程并叙》一文,厘清了他对于慈善事业的基本思路。
何为“敬节堂”?敬节堂主要是救济读书人家庭中无儿无女的寡妇,由闽浙总督赵慎畛倡议建立。赵慎畛带头捐赠白银一千两,随后,林则徐等人纷纷捐钱支持此举。目前已知的道光年间福州妇女慈善机构,敬节堂是唯一一所。
把“寡鹄孤鸾”作为救助的重点,是设立敬节堂的宗旨,与现代许多致力于女性帮扶的慈善团体、慈善机构一样关注类似的社会问题。在封建社会里,妇女一旦面临困境就会更加显著,她们社会地位低下,除了操持家务,做些针线活,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经济地位,一生在家相夫教子。一旦丈夫去世,在封建礼教贞洁观的桎梏下,她们被要求从一而终,不能改嫁,而为寡妇,由此失去靠山,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林则徐非常关心敬节堂,他在母亲病逝回家守孝期间,写有《敬节堂章程并叙》。该文是林则徐为慈善事业所撰写的一篇长文,全文约2400字,18项条款。
该《章程》主要反映了林则徐的四点慈善理念:一、明确周济对象,坚持民为邦本的理念;二、把握周恤要求,坚持长期救济的理念;三、制定详尽条款,坚持规范运作的理念;四、明确内部管理,坚持取信社会的理念。
林则徐认为对妇女的帮扶是非常具有社会效益的,帮助孤儿寡妇是帮助两代人,能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在《敬节堂章程并叙》导语中,林则徐开宗明义提出,“寡鹄孤鸾,茹辛含苦,仁人君子未有不恻然于心”。他认为需要对寡妇进行抚恤,希望社会上积善人家“重赀成兹善举”;“凡我同人,皆有恻然之心者”要“集腋成裘”,共同把周济寡妇的事办好。
“以恫瘝慈惠之政”——林则徐的观念显然将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国家的政治联系在了一起。
善款的规则
在林的年代,为公益机构募款也并非易事,在其记述中,甚至已经有了对公益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及概念。在《敬节堂章程并叙》中,林则徐对从社会募集来的善款保管工作非常重视。他指出,周恤工作“有数难:好义者或拙于力,封殖者或吝于施,则集赀难;赀既集矣,而存之非地,理之非其人,本息交亏,名实相舛,则经久难”。林则徐提出对善款的保管,一是非常重视其安全性;二是十分重视善款的保值增值;三是提出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周恤工作。
敬节堂建立之初实际上有点类似信托基金的模式,机构将赵慎畛捐赠的1000两银子交给当铺生息。每月所入的息钱,80%用于每个月抚恤金的发放,以此来救济寡妇。以后“陆续劝捐,随题随交”,“收集捐项数至一千元以上,由绅董送县发交殷商,当官具领,并具保甘结一纸,照前一分生息”。陆续劝募加上促进母钱生子钱,源源不断提供周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保证周恤工作的长久运转。
善款的使用更是谨慎认真,制定了非常详尽的条款加以规范——从寡妇的登记到发证,从恤金的领取到发放,从嫠妇病故注销到子嗣长大成人注册除名等等。对因故“或素性秢严,或病躯娄顿”不能亲自领取恤金者,允许“转托妥当亲邻,带领本户所生子女赴局呈折支取”。
林则徐的硬性规定,确保了募集来的恤金能够公开透明地落到受助人的手中,体现了恤嫠的初衷。据《闽侯县志》卷六十一记载,当时登记在册的嫠妇每月每名给钱500文,“自道光七年起,每月额恤嫠妇170名,后增至400名”。现代慈善团体、慈善机构对慈善资金的使用,除订立章程外,一般还会从程序上明确救助办法与资金使用的办法而加以规范。这一方面林则徐在《敬节堂章程并叙》中也有类似的详细条款,体现了林公在慈善事业方面坚持规范运作的理念。
林则徐的《敬节堂章程并叙》对敬节堂的业务、人事与财务管理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一是司事选择“公正诚实”之人;二是司事绅董奔走办事“督送之日”;三是司事诸友中“办理不善,怠惰废事,以及侵蚀挪移等弊”;四是每年正月中旬,要求“各司事邀同绅董亲身赴局”,审核上年一切收支账目;五是每月所收到的息钱,20%“存储局柜”,用以“收埋及司事仆从饭食,置买纸笔簿籍”等费。
为了加强对敬节堂的管理,《章程》还规定,恤嫠会应立循环总簿各4本,包括:捐项生息簿、嫠户籍贯簿、散给恤钱簿、支销杂费簿。“循簿存局登记,环簿……月终送交首事绅董递相传阅”等等,规定详尽严密,必须“慎重,亦免啧有烦言”。今天,慈善机构、组织在经营慈善中,都要通过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做好慈善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手续来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不断增强慈善事业的生命力。从林则徐对敬节堂内部事务管理的脉搏中,可以看出他对周恤工作要取信社会的追求。
育婴堂与龙口渠
林则徐一生仕途颠簸,慈善事业却一直相伴始终。
为解决弃婴的收养问题,林则徐倡议设苏州“育婴堂”。1835年6月20日,51岁的林则徐亲往验收扩建的育婴堂房屋。这是当时较罕见的社会福利事业。验收育婴堂一事,林公在日记中有过详细记载,“计内号一百二十间,专住乳婴;外号六十九间,以住断乳之婴;又男大婴女大婴皆自幼残废入堂,断乳之后难令出堂者,另以号舍分住,并习艺所为十二间”。林则徐的细腻由此可见一斑。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他在边区伊犁自己捐款兴修了龙口渠,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公益事业。1844年5月,60岁的林则徐呈请捐资认修开垦龙口地段的伊犁阿齐乌苏荒地的水利工程,并表示“不敢希冀乞恩”,以解除清廷的相关猜疑。阿齐乌苏是位于惠远城外的一片荒地,为满营旗屯废地,面积约十万余亩。垦复这块荒地的唯一办法,就是开挖一条引哈什河水的大灌渠。这是清代伊犁开屯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乾嘉两代未竟之业。
林则徐花费四个月时间,亲自带领民工挑沙挖石,兴建坝堤,终建成一条长六里,宽三丈的大水渠。龙口新渠足足运行123年,直至1967年喀什河弯道式新渠建成而弃用。
(本报记者 李春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