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傅非遗公益课堂”走进北大附中
2018-12-1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徐辉
2018年12月5日下午,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少年合唱团的歌声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走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淑平向师生分享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京绣”的传承历史和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并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沉淀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因为它的非物质特性,所以不能以物理形态被保存,大都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一部分非物质逐渐游离于人类现实生活的边缘地带,濒临失传的危险。
2017年2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歌手孙楠、音乐人栾树、奥运冠军王涛、策划人孙鸣蔚共同发起设立了“小师傅非遗文化传承专项公益基金”,以此搭建青少年学习传统非遗项目的公益平台。“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作为这一公益活动的子项目之一,邀请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用演、讲、示、教等形式,在青少年中传播非遗技艺,引导他们探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技艺名师加入“小师傅公益名师联盟”,首批广彩、潮绣、刘氏竹编、澄泥石刻等13个非遗项目已经以“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的形式落户于广州、重庆、成都、苏州、北京,主办方计划将这项公益活动推广到全国更多省市。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作品的总称。京绣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尤盛,多用于宫廷绣品,位列“燕京八绝”,2014年被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今天的“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上,梁淑平和徒弟田鹏讲解了京绣的历史、规制和基本技艺,掀开了京绣的神秘面纱。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京绣的艺术魅力并没有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正在人们今天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梁淑平是京绣的第四代传人。40多年来,她为京绣技艺的传承多方奔走,不懈努力。她告诉记者,和很多非遗技艺一样,京绣也面临着传承危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太少,所以要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京绣,进而喜欢京绣”。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王冰说:“我们这个中心的全称叫‘视觉与表演艺术中心’,目前已开出了40多个模块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其中包括民族器乐、昆曲等民族传统艺术课程,下个学期将把京绣列入其中。感谢中国儿基会,使我们有机会请到非遗大师为同学们讲课。让非遗技艺走进身边,是对非遗项目最好的保护。北大附中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开设更多非遗类的艺术课程。”
根据主办方计划,除了京绣,还将安排北京雕漆作为“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北京站的教学内容。至2019年4月,北京站预计开展京绣、雕漆两个项目共20课时的非遗课堂教学。
在开课仪式上,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许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记忆载体。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少年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她希望有更多的学们通过体验和学习,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