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事公益相关工作的同行们在不同场合无数次提到“公益领域需要新鲜血液”、“薪资待遇低导致人们的就业选择中很难包括公益”等话题,虽然这些理论和思路都是高屋建瓴且绝对没错的,但却很少有人想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还在上学或刚毕业的年轻人,压根不了解“公益”这回事——这个问题在“公益人才”范畴内的系列问题中,显然比“待遇”等问题在逻辑顺序上优先,且同样值得深思和亟需着手寻求解决方案。
有句话叫“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仁道,而是不知道”,让学生“启蒙了解公益、正确认识公益、适当参与公益”,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接触到全新的领域、完善个人经验并丰富知识层次,在就业时也有更多的选择而降低自己的就业压力;对公益领域来说,每年都有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会选择应聘公益机构,能为公益领域不断带来新鲜血液;对全社会来说,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树立对社会整体发展更加有益的价值观。
那么,如何才能在学生心中种下公益的种子?像传播意识形态似地高覆盖、高频率地宣传与公益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其实更有效的做法是,把与公益相关的知识与实习和找工作融合起来,创造成一个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虚拟的链接,让学生主动吸收公益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可能主动去搜寻更加深入的公益相关的内容。
举一个在项目推广方面有自己思路的实践案例是“舰长计划”。该项目面向大学生,每年寒暑假各一次为公益机构招收实习生,整个项目超过一半的工作量放在了招募文案的编写和传播上。首先它在招募文案中用符合学生特性的文字巧妙融入了:其一,与公益相关的基础知识,如以“热血走近公益,冷静了解公益”为引句带出的“应聘须知”,这样学生在接收与实习相关的自己有强烈需求的信息的同时,一并接收了与公益相关的信息;其二,会触发“链接”的明示,如在“公益实习岗位”信息中注明“若表现优良可转正”及转正后的薪酬待遇,这类的明示,会让学生为之一惊地发现“原来公益机构并不仅仅需要志愿者,还需要全职做公益的人”。其次是文案的传播,高覆盖、高频率的宣传当然不可少,但绝非让学生被动接收轰炸般的宣传,而是通过学生团体内部邮件、社交媒体、实习信息发布平台等特殊传播渠道,结合学生参与进来“众包”的方式,使之变成学生主动接收。
说到这里可以惊喜地发现,这个每年只能为20位学生提供优质公益实习岗位的项目,看似渺小,却能够在数十万名学生心中种下公益的种子。更可贵的是,这种方法是完全可以复制的。
衷心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在学生心中种下公益的种子,为学生、为公益领域、为全社会带来无法及时见效却必然影响深远的效益。(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梁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