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一案并没有随着小悦悦的去世而画上休止符,小悦悦去世遗留下来的善款如何处理成了其父王持昌手中的一个“烫手山芋”
质疑王持昌的人称其有借机敛财之嫌;力挺王持昌的人则称这样的非议无疑是在“伤口撒盐”.而在批评质疑之外,“小悦悦的27万元公益捐助款到底归谁所有”、“小悦悦父亲究竟有没有权利对小悦悦的遗产任意处置”等一系列问号背后,反映的是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呈现出的一个新现象--点对点救助现象增多。
据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今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与此对应的是,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额大幅上升,达到1.27亿元。
“点对点救助天然有风险,公众无权质疑小悦悦父亲善款使用”
由于我国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的信息交流不足,接受捐赠与善款使用不透明;再加之专业性不强,分工不合理,慈善筹款机构、执行机构职能不清,甚至存在慈善腐败等原因,使得广大公众对慈善组织、机构严重不信任,广大爱心人士因而认为直接将钱款交与受助人更放心。
点对点救助由资助人绕过公募基金或慈善公益组织,将钱物直接交到受助人手中,表面上好像如此不通过第三方的受助更有保证,因为捐助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捐出去的钱用在哪了,而且似乎对受助人的帮助也更加直接有效,爱心看起来没有枉费。
“但点对点救助首先是有风险的,公众似乎对这方面还比较缺乏意识”,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在法理上,捐出去的钱有赠与和捐赠的区别。
小悦悦一案中,好心人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小悦悦一家急需救助,从而将个人钱款直接交予或是通过银行汇款方式给小悦悦父亲,这是典型的赠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甚至未就资金用途作明确的约定。捐赠则是指将款物捐给有资格的慈善组织,往往出于公益性目的,而且捐赠人可以就捐款用途做更明确的约定。社会各界给小悦悦捐款,在这个赠与过程中所有权发生了变化,赠与完成后,钱款就是小悦悦父亲的了,如果双方没有特别约定,即可以由小悦悦父亲任意处置。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是无权质疑小悦悦父亲如何使用这些资金的”,金锦萍强调说,“换言之,如果这笔善款哪怕在一开始没用于给小悦悦治病,也不能追究小悦悦父亲的责任,除非赠与人之前与小悦悦父亲有关于款项用途的明确约定。这就是点对点方式存在的风险”
目前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例如很多好心人士在网上看到身患重病的小孩因为没钱治病,只能放弃治疗,于是给小孩父母汇款,后来小孩的病治好了,但小孩父母还在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最后,通过网友曝光大家才了解事情真相,捐助人自然感觉很受伤,但又无可奈何。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是大连 “小丞博事件”.由于父母粗心,小丞博掉进了热水盆中,全身45%深2、深3度烫伤。通过媒体报道后,小丞博父母共收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共计16万元,其中半数捐款夫妻俩“理不清头绪”,“去向不明”,而小丞博目前再次住进医院,仍旧面临医治难、费用不足的问题。 “善心未得到善待”,捐助人除了感到“很痛心”外,也别无他法。
“当然也不排除不法分子利用大家的爱心,捏造虚假事实,骗取捐款。如果公众缺乏判断力,或者法律意识淡薄的话,中招不是没有可能”金锦萍表示。
“慈善组织不是洪水猛兽”
点对点救助增多除了源于公众对慈善组织、机构的严重不信任,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小悦悦被碾压一案最早是由媒体披露后才被广泛知晓,小丞博被烫一事最先也是由媒体报道后才被广泛关注,他们的父母也才会收到来自社会的捐赠。
“媒体报道了大家会去献爱心,那些媒体没有报道的呢?他们需要的爱心从哪里来”,金锦萍指出,“慈善不是靠媒体曝光”,媒体精力毕竟有限,报道范围也不可能那么面面俱到。“点对点救助其次是有缺陷的,容易造成旱涝不均”
点对点救助首先可能不清楚受助人的真实情况,捐款往往直接打入受助人账号,收到多少钱、这些钱如何使用、结余多少钱,往往是笔“糊涂账”.如上述提到的病治好了却还在接受捐助,这与献爱心的初衷严重相违背;其次可能只帮助了你知道需要救助的人,例如“熟人社会”里社区、单位中有困难的邻居、同事,或是经由媒体报道的困难人士,那些你不知道的,更需要救助的人可能还没有得到救助。所以依靠慈善组织专业化的操作,慈善资源才可能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才会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谈到国内慈善组织目前所处的舆论环境,金锦萍认为,媒体也好,公众也好,的确需要对慈善组织进行批评和监督,以助于慈善组织的善治和善款的善用。但是目前对慈善组织的批评缺乏理性,往往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没有目的性。“慈善组织不是洪水猛兽”金锦萍强调说,“慈善组织是不能替代的,依然是广大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必要途径之一。我们不能因‘信任危机’而抹杀慈善组织的专业性,也不是意欲摧毁所有的慈善组织,而是要寻找或是打造值得我们信赖的慈善组织”
近几年慈善事业在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一方面是国人不断高涨的慈善热情,另一方面是接连触动公众的慈善事件。慈善成了社会关注的议题。每个人都在问,中国式慈善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慈善就像钻石,需要多个横切面共存”,金锦萍说,“点对点救助当然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值得信赖的、专业化的慈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