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持续快速的老龄化,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研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000万的规模增加,今年将突破2亿规模,人口占比将超过14个百分点。我国公益慈善界的版图与发展动力体系,也必将因这样一种超大规模而且不断扩张的老年力量而剧烈地重塑。
老龄化对非营利部门乃至对全社会的影响,首先将发生在以生活照料、健康康复、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银发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生活照料护理领域,其现实需求及发展潜力更是惊人,迫切需要各类民间养老机构的破茧与能力提升,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有关调查显示,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49.3%;同年,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养老产业将达到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城市地区民政部门推进的公益创新与政府采购,大多与此有关。可以断言,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将成为我国非营利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老龄化所需的产业发展,仍然需要时间的积累与市场培育,其对公益慈善更为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供给方面。长久以来,我国社区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志愿力量并不是青年,而是老年。无论是社区卫生、社区文化,还是社区治理,老年人口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主导力量。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升和自主意识的强化,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家庭生活与社区服务,他们正利用自身广泛的社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年的专业技能,向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机构迈进,以更有价值的社会服务方式来实现“最美夕阳红”。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老年人口以低龄老人为主体,其中,60-64岁的占据了总数的三分之一,65岁到69岁之间的占23%。这一结构表明,以时间银行等为代表的互助型养老将成为新型养老的重要方向。换言之,老人不只是养老服务的需求者,也是养老服务的重要供给者。
老人不仅是社区志愿者的中坚力量,亦是社会捐赠资源的重要源泉,而且将进一步推动捐赠资源的多样化。2008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福建商人曹德旺首开捐赠巨额股票成立慈善基金的先河;2010年,上海老人李清泉夫妇拉开了个人向慈善组织捐赠房产的大幕。调查显示,我国城镇老年人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占75.7%,农村亦达到了71.2%,这些家庭里也包含了规模达数百万之巨的失独家庭,他们因各种原因将遗产贡献给社会组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近来中华遗嘱库的相关案例表明,以房产、有价证券等为主要内容的老人遗产捐赠正在加速进行。这样一种转变,无疑与老人接受的公益慈善服务体验和价值观有关。也因此,老人的服务需求与志愿资源供给,将可能结成更大规模和更为紧密的回环。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老龄化,无疑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加速推进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由此改变的,显然不只是养老产业和社会政策,在微观层面,它将直接考验公益慈善组织的服务水平、募捐能力与资产管理能力。在这波社会发展巨浪面前,公益慈善组织特别是社会福利组织,你们准备好了吗?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郭金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