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从汉口慈善会到武汉军区卫生学校
从汉口慈善会到武汉军区卫生学校

2020-05-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刘宝森

现作为武汉市体检中心的汉口慈善会旧址


■ 刘宝森

1920年10月,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建成开诊,这是1872年香港东华医院设立中医、西医两部之后,内地出现的第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

楚商蔡辅卿的家国情怀

医院的创始人蔡辅卿(1865~1931年),亦名文惠,咸宁龙潭老屋蔡村人。经过数十年的拼搏,他从一佣人成为蜚声武汉工商界、慈善界的显赫人物,曾任汉口八大行帮之一的药材帮商董、民国时期汉口商会会长、中华全国商教联合会副会长及汉口慈善会和武昌同善会会长等职。

蔡辅卿出身寒微,待其“立身行世”后,以“济众博施”为己任,小至为失业者募求工作,为家乡建立慈善堂,设立育婴堂,创办小学,建桥修路等,大到建立慈善会,创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

1910年,蔡辅卿与其他商人倡建汉口慈善会,自任协理。1915年,蔡辅卿被推为慈善会会长。1916年夏秋,为使慈善会有一个固定场所,蔡辅卿利用自己与黎元洪的私交关系,两次进京面谒黎元洪,请求为慈善事业捐资,并划拨地皮,筹建慈善大楼。黎元洪当即捐款1万元,并且欣然题匾倡行此事,各部官员及湖北在京同乡也大力支持,纷纷解囊捐助。

汉口慈善大楼由永茂隆营造厂在汉口后城由义门外建造,耗银68166.5两,铜钱34791串又685文。1920年9月建成文艺复兴式两层(塔楼2层)大楼,建筑面积457.05平方米。整幢建筑采用三段式构图,左右对称严谨,中央塔楼耸立,两层罗马拱券檐外廊,塔楼正中圆窗和顶部穹隆,保持着协调的比例及均衡的立面构图布局,整座建筑气宇轩昂。

名医杨恭甫的医者仁术

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同年10月12日开诊。杨恭甫任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医院院长,舒厚仁任副院长兼西医院院长。

杨恭甫(1858~1933年),本名葆寅,以字行,又字憨父,晚年自号避庵、亦园老人,安徽歙县岩寺镇人。清咸丰八年四月十一日(1858年5月23日)出生于江苏东台。家中十世以医为业,其父龚小谷为晚清著名儿科医生。杨恭甫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为继承家学渊源,刻苦研读,遍览医书典籍。为深造长进,师从苏南武进孟河名医费绳甫,刻苦钻研,医术日精。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家乡悬壶济世,声名鹊起。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经费绳甫推荐,应上海商务总会总董严筱舫之邀,到汉口行医。先后在汉口居巷(后称交通巷)、巴黎街(今黄兴路)、汉润里设馆,“上午在寓看病,下午外出义诊。”由于医术精湛,治无不愈,名满一时,很快成为汉上名医。

1894年,清廷钦差、驻英法公使龚照瑗路过汉口,腹泻不止,多方医治无效,杨恭甫一帖即愈。龚照瑗感激异常,倾心长谈,相见恨晚。他见杨恭甫年轻有为,不仅有救人之术,亦怀救国之志,知日后必有所成就,遂邀以随队医官。在欧洲三年,杨恭甫除为使馆人员、华侨治病外,还详细考察英、法、意、比等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商贸等,翻译出《铁路章程》《印花税章程》,绘制有《西欧航海图》。作为医生,他特别留意于观察西方的医疗卫生事业,“深感我国医学虽有扁鹊之能、华佗之功,但西方的外科学、手术学、护理学不可不学习。”他十分用心地搜集资料,详加记载,以备回国后在中国的医学改良中派上用场。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杨恭甫回国,经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在京任卢汉铁路测量委员。其后目睹庚子之变,深感国难频仍,有志难伸,于1901年回到汉口,重理医业。十余年间,“针膏肓而起废疾,获愈者不可胜数。”期间,辛亥革命时曾奔赴家乡江苏东台,发动革命,1913年又回汉口。武汉医界同仁一致推举其担任汉口医学研究会会长。

杨恭甫心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志,一定要在医学上有大的贡献。他曾说:“仆二十年前随使西欧,参观英、法、意、比各国医院,规模之大,医药之精,自无待论,即‘看护’一门,精细熨帖,无微不至,尤足令人敬佩!故我国自通商以来,西人之医院林立,而中国之医院寥落如晨星者,非医之难,实‘看护’无人之难也!”为将中医的优良遗产与西医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也为开辟前所未有的中医护理学科,他一直寻找机会,要创设一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并要开办一所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民国五年(1916年),由汉口慈善会会长蔡辅卿等人发起,向社会集资以筹建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首任院长即“博通内经之书,兼明西医之说”的杨恭甫。

汉口慈善会的民国记忆

舒厚仁(1876~1951年),字栋臣,浙江慈溪庄桥(今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人。其父舒高第,1870年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187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为中国人留美首位超逾学士衔者。舒厚仁于1900年毕业于英国苏格兰顶尖医科学府阿伯西大学,是该校首位华人毕业生。1903年在同校取得硕士学位,1907年取得博士学位。舒厚仁毕业回国,最初担任汉阳铁厂卫生股股长,后在汉口自设医务所及中英药房。1911年与文华书院创办人颜永京之女颜庆莲结为夫妇。舒厚仁从医之余,亦在中美两地的医学期刊发表他的学术研究。据舒厚仁外孙女曹克美回忆,即使1938年汉口撤退时,他先把家人送到香港,自己则留下来,一心医治受伤的士兵及平民。国民政府下达撤出汉口的命令后,他的一个病人成功说服他,坐汉口沦陷前最后一班火车离开,落脚于香港,身上仅带着他的医生袋。

杨恭甫除聘用舒厚仁外,还延聘王奇峰、汪左泉为副院长,朱范臣、陈际、夏朗轩为正、副理事长,赵朴荪为中医主任,唐绰卿为西医主任,任幼甫为医药主任,以及著名中医王静斋、肖少泉和著名西医喻可汉、郑香廷等,集合着武汉相当数量的中西医人才。

慈善会医院设置有内科、外科、妇科、幼科、化验室、调剂室、解剖室等科室,购置有大量中医药材和西医药品,以及化验设备、X光机等医疗器械,其设施均为当时先进水平。

慈善会医院除门诊部外,设有住院部,有100多张床位。病房有高等、普通和贫民之分。高等病房,即特等以及一、二、三等,按日分别收费四元、三元、二元和一元;普通病房,每日收费三角;贫民病房,免费,外地贫民治愈后还发盘缠二元。

杨恭甫吸收西方文化,要求医务人员对外注重仪表,衣帽整洁,待病人和颜悦色。同时对内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做到“人人无越轨之行,事事遵章而理”。例如,看护生一个月考核无过失,记一功,奖五角;合三功为一大功,再奖一元;合三大功为一特别成绩,另奖四元;如有过失由院方训斥,三次训斥合为一过,罚三角;三过合为一大过,再加罚六角。杂役服务生如有懈怠,则随时撤换。

慈善会医院的收费比汉口各教会医院低廉一半以上,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师,每天门诊人数达到数百人。杨恭甫和医院同仁事必躬亲,不辞劳苦。遇到疑难病症,中医、西医通力合作,往往取得较好效果。

杨恭甫力主开办的中医护理学校——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附设看护养成所也同时办成。该校招录高小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入学,不收学费,学习、生活用品自理,不得中途退学。教学科目分中、西医两部,中医有形体、脏腑、经络、内伤外感、幼科、妇科、药性、脉法等课程,由叶焕文、赵朴荪、杨逸群等任教;西医有看护学、诊断学、药性学、外科学、手术学等课程,由夏朗轩、喻可汉等任教。英文和体操课分别由彭宝儒与李杨成担任。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前必须经一年临床实习。该校共招收学生两期,第一期26人,第二期8人,毕业30人,王镜、李孝义、金觉先、张俊舜、罗仲岳、罗春甫等均为该所毕业学员。

1925年,湖北遭受水灾,汉口慈善会会长蔡辅卿觐见督军萧耀南,面陈灾情,请求赈济,并推举干事督同医护人员若干人,前往松滋、石首、广济、蕲春等受灾地区巡回治疗。同年夏,黄陵矶溃堤,沿湖村庄被淹,蔡辅卿派轮船两艘接出灾民千余,安置于汉口慈善会和咸宁会馆,供给食宿医疗,水退后复资送回乡。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占武汉,全院医护人员欢欣鼓舞。在宋庆龄、何香凝等组织的北伐军红十字会领导下,慈善会医院改称陆军卫戍医院,1927年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医院,杨恭甫仍任院长。他将院内100多张病床全部腾出,并设法增加床位,尽力收治从前线送来的伤病员,悉心医治和护理,先后治愈重返前线者有5000余人。

1927年年初,由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汉口市商会、汉口市商民协会各推委员,合组武汉市政府。中央党部推陈公博、苏兆征,国民政府推陈友仁,湖北省党部推吴士崇(即吴德峰)、何羽道,武汉市党部推詹大悲、李国瑄,湖北省工会推向忠发,湖北省政府推张国恩,汉口市总商会推周星棠,汉口市商民协会推郑慧吾,共11人为委员。经国民政府任命,1927年4月16日宣誓就职,地点就在汉口慈善会。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人民军队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在汉口慈善大楼创建中南军区后勤部护士学校。1963年,武汉军区后勤部护士学校、武汉军区后勤部医务干部训练大队合并组建武汉军区卫生学校。1969年,武汉军区卫生学校撤销。1974年,武汉军区卫生学校复校并更名为武汉军区军医学校,校址迁至河南省平顶山市,汉口慈善大楼则另作他用。

(据《武汉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