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2018年1月9日,一个平常的冬日上午。
这一天,灯火计划的“点灯人”杨洋老师,正在收拾行装。她即将开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合兴村的驻地工作。
“点灯人”,其实是对“灯火计划”文艺志愿者的一个亲切的称呼。每一位点灯人,将会根据民众们的需求,到当地进行为期一周的文化普及教学工作。
鲁迅曾经说道:“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而点灯人,则是传布文艺灯火的使者。
苗家绣娘们的希望
80后的杨洋,是一位时尚设计师和刺绣专家。
早年毕业于人民大学经济学、从事金融投资行业的她,可能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竟会被刺绣这门古老而美丽的手艺吸引,沉迷下去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的她,已经是掌握了一百多种针法的“老法师”,并把刺绣融入服装设计与皮具设计之中。同时,她还一直坚持做非遗沙龙和非遗文化刺绣类的公益教学。
这次,杨洋收到了一份来自“灯火计划”的任务:湖南湘西花垣县合兴村的苗家绣娘们,希望得到一位既懂美学又懂刺绣的老师的指点。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合兴村,是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
它也是一个纯苗族的村落,村中妇女传统的苗绣手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村委和扶贫创客们,正在努力尝试,挖掘村里隐藏的“苗绣达人”,组织苗绣培训,并开发苗绣的文化产品,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能帮助村民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然而,如今的合兴村也面临着乡土中国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村中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产品滞销,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增多……机器冲击下,绣娘们纷纷因为手绣绣品没有销路而放弃了绣衣的传统,村中的年轻女子更是无人会绣。
而会苗绣的村民们,往往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不懂美学与配色,也不会自己绘制图样,更不知文化产品的制作开发,难以做出真正让市场青睐的产品。
她们需要一位老师,既能提起她们对于苗绣的兴趣,给她们足够的技能指导;又能开拓她们的眼界,达到美学修养上的提升。于是,她们在“灯火计划”的官网上发布了这份需求,期待有位老师能够点亮她们的“心灯”。
意想不到的问题
杨洋接下了这个任务。她觉得这是一份“非常光荣的责任”。
但这趟“说走就走的旅程”,并不是那么轻松。
从北京坐卧铺到怀化,21个小时。
从怀化开车到花垣县,2个半小时。
从花垣县到吉卫镇,1个小时。
最后,因为不认识路,在吉卫镇里转悠了一大圈,到村里时又过去了1个小时。
运气比较好的是,火车到达怀化的时间比较早(虽然火车晚点,但还是在下午1点半到了),总算赶在太阳下山前,抵达了村子。湘西这边都是山路,如果遇到有雾或是雨雪冰冻,车辆就会非常缓慢,晚上行车就更是危险。
在村民家吃了晚餐。大家还在庆幸路途挺顺利,准备一会收拾下东西,把手机电脑拿出来充充电,为明天的课程做点准备工作时——
啪,停电了。
这一停电就是好几天。
杨洋说:“我设想过很多场景,比如要徒步走山路;比如吃住简陋,卫生条件差,网络信号不好;比如我不懂方言,跟村民们交流有困难……诸如此类的,这些我都想过,我觉得都不是什么问题。但我确实没有想到会停电。我想,大不了停一天,怎么也该恢复了吧。没想到一停就是好几天,大家手机都撑不住,彻底跟外界‘失联’了。”
因地制宜的授课
好在之前跟绣娘们都沟通好了,约定了授课的时间地点。到了第二天上午,绣娘们便陆陆续续来到了村里的绣花厂。
说是“绣花厂”,其实就是一间装修较好的农屋,里面摆放了一些机器和材料。当地的扶贫创客陈旖雪跟我们说,他们把附近几个村的绣娘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大家有时候就会到这里来工作和学习。
正式的授课开始了。
最初大家还有点局促,不过等杨洋把绣线材料都拿出来,现场演示了好几个技巧之后,绣娘们的眼睛立刻就被点亮了:
“老师您这是怎么做的?”
“老师您能不能帮忙在我的布上画一个图样?”
因为停电,“绣花厂”里的光线太暗,大家就都搬着凳子坐在门口的水泥坪,围成一个圈。杨洋在中间,给大家讲每一个针法和图样的细节。
“最开始听说村里有个便携投影仪,所以做了PPT,但是停电了。于是想找黑板直接画,但村里哪里有这种东西?学校都在镇上,粉笔也没有,后来都准备拿煤炭在水泥地上画图了。这时支书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了一个旧纸箱,打开一看,白板、笔和黑板刷都在,这才总算有了点上课的样子了。”
那块白板,据说是很早以前买的,但一直没人用,被搁在了某个角落。杨洋一边拆包装一边笑:“这就是缘分啊!感觉像是专门为我准备的。”
为了让大家能更快上手,杨洋每教一种针法,就画一个图样,给大家练习。很多绣娘不知道怎么画,她就一个人一个人的帮忙画过去。
“她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美术方面的知识,也没念过多少书,如果一味的讲美学讲理论,很难听懂。不如在实践中感受,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画图的,怎么选线的,怎么配色的,用了什么针法,然后照着做一遍,慢慢的就会找到感觉了。事实上,我觉得她们的悟性,比我在城市里遇到的很多学员都要好,而且很认真,爱提问,有想法。”
有一天,村里面突然来电了。
“可以用投影仪啦!”杨洋很开心,“这样可以展示更多的东西。”
可是绣花厂里没有一面平整的可供投影的墙,更别说投影布了。这时候,那块被支书找出来的白板又发挥了作用。
“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把包装里垫白板的泡沫取了出来,做了投影的背景。”
参加这次教学活动的,既有合兴村的绣娘,也有其他村落的绣娘们。
村与村的距离并不近,而绣花厂是在合兴村,因此远一点的比如夯来村的绣娘,是靠着村干部帮忙安排了面包车,从十几公里外过来的。
近一点的,也要走上挺长一段山路。
但大家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每天上午十点半,夯来的绣娘们就等在了门口。湘西这边习惯一天只吃两顿饭,所以杨洋通常都是从11点讲课到下午3点,结束后大家就回家吃晚饭。
当问到赶过来听课麻不麻烦时,一位绣娘说:“老师从北京过来,比我们走的路远多啦!”大家都笑了。
温暖的告别
时间总是过得非常快。很快就到了驻地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杨洋给大家展示了一张设计图。“这个就是把刺绣做到包包上的效果,用的就是你们绣出来的绣片。”
这是杨洋趁空闲时,拍了一个绣娘的作品,然后用软件处理一下做出来的示意图。
“我给大家讲针法,讲图样,讲配色,并不是说要模仿我展示的这些案例,我希望的是,大家学会这些基础技巧后,能够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苗绣本来就有自己的特色,我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把民族特色发扬得更好,把这份美丽的文化传承下来,并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临走时,大家在绣花厂门前,拍下了一张合影。几位苗家的老奶奶,拍照前特意把自己的银饰都戴上,拍完了又取下来,放回了包里,才知道她们平时都不戴这么多饰品,是听说要拍照,才特意带过来的。
就在返程的路上,灯火计划湘西的微信群里,夯来村绣娘写的感谢信,支书拍了下来,发给了灯火计划工作人员。
上面这样写着:“感谢我们的苗绣老师从遥远的北京来到这偏远的小山村,抱恙给我们上课,老师,你辛苦了!谢谢你!”
“真的,完全没有想到(他们会写信),感觉特别的温暖。”杨洋说。实际上她不仅是抱恙——出发前几天不巧重感冒,过来时还没好,而且她刚刚怀孕2个月。当然,怀孕这事,是她到了村里才跟灯火计划工作人员说的。
“我就是怕你们太紧张才没提前说,其实我知道自己的身体,肯定没问题。”杨洋很乐观,“我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我还是会来。”
(据鲁迅文化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