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社区营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
“社区营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6-12-1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如何将行政地域概念色彩较重的社区,变为社区居民真正的家园,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12月4日,20位海内外社区营造的知名专家齐聚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社区工作实践者们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对话——探讨怎么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这是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和成都市民政局联合主办,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的“社区营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边慧敏代表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致辞,四川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冉敬军、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湘树主持。



江维:社区营造将是破解社区参与不足、激活三社联动的关键

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发表了“成都市社区营造政策创制的思考和展望”主题演讲。她指出,为了应对社区居民缺乏社区公共参与、缺乏公共精神这一社区建设的历史性难题,2008年以来成都社区治理制度设计围绕还权、赋能、归位,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力求改善社区中的种种问题,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通过建立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和院落自治制度还权于民,奠定了民主生活的基础,逐渐养成了居民协商民主意识;同时也把居民日常公共参与渗透到真正的社区生活中,产生了众多的因为共同需求凝聚的院落自组织。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成都老旧小区里无物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制度则解决与居民需求相匹配的资金供给的问题,同时又是政府投入的社区基金,赋能居民解决社区的问题。而社区减负增效使自治组织回归自治本位,组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但在三社联动如何联、怎么动的问题上,逐渐出现瓶颈——居民还是没有动起来。因为前期存在误区,普遍都是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直接提供服务,认为社会组织缺乏专业性。这种单方面“给予-满足”“点菜-配菜”的模式,消解了居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此联动,居民作为被动的接受服务者,哪怕需求是由居民提出是真实的,来自外部的社区居委会、服务站、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仍然无法打动居民,并且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怎么破解这一困局?

江维处长认为关键在于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真正发动居民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为社区是居民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成都市将总体营造的原则设定为

1.居民主体原则

2.共同参与原则

3.过程导向原则

4.自下而上原则

5.权责对等原则

并强调总体营造的任务是(一)激发自组织(让居民成为解决社区问题的主体);(二)转化自组织(让居民从自娱自乐转为关心公共事务);(三)培育社区领袖(带头实现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四)开展公共素养公民意识教育(完成社区营造的根本任务);(五)

寻找支点撬动总体营造(运用合理的路径、方法以及工具);(六)协商寻求社区共识(因为社造的逻辑也是居民自治的逻辑);(七)整合资源推动社区发展(突破社区问题缺乏资源和资金支持的瓶颈);(八)多方协力共同营造城乡社区(处理好政府、社区、社会组织、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九)加强对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的支持保障(公益创投、公服资金)。

那么如何使社区自组织的生长与社区公共精神的成长正相关?江维强调,要通过“培力”提升社区公民意识教育。这也是今年社区总体营造特别从台湾、南京、广州等多地引入社区营造专家,为成都社区营造项目提供各类培训的原因。

江维处长展望,通过培力后的组织化的、具有公共精神的社区公民,将“刷新”三社联动机制。未来,支持型社会组织陪伴、社工对居民自组织进行能力建设、协助自组织集体行动提供社区生活公共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对社区资源进行全方位经营,建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基金,建立协商共治的治理机制,社区成为有温度的生命共同体。

王本壮:共创、共想、共好的3.0版本社区营造

台湾联合大学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的王本壮向大家分享台湾社区营造从始至今的历程,并呈现了共创、共想、共好的3.0版本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理念,是必须和生活脉络连接。一群人在一起生活,共同追求集体生活,就是社区营造。

台湾30余年的社区营造实践,是逐渐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由政府推动,很多项目或者计划是从建立社区文物馆、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等“景”开始。在第二阶段,开始主题式的补助计划,由中央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但因为行政人力的不足,计划逐渐委托第三部门去作为项目管理中心。建立分区辅导机制,全国分七区建立地区专业协力网络。这一时期,主要是由社区自我诊断,并由自主提案。那到第三阶段,社区营造需要去重新定义。社,不再是某个已有的群体,而是特定时空中人的连接方式,人和人之间互相认同,互相扶持。造,则是形成人与人连接方式的活动。活动不是终点,而是力求把人和人连接起来。所以,就要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从个人到群体,实践者向外扩散。从社会到个人,向内凝聚,人回到小区,找到家的归属感。(单位人-社会人-社区人)。

所以,台湾的社区营造从最初的“社造”、发展到“全民社造、社群营造、社会改造、社造青年”,最终到X社造时代——一个强调多元性、自主性、创新性和持续性。

多元就要扩大参与,自主就需要提升居民的社造素养——公民素养和公民意识,创新就要突破政府的单一资源供给,而是吸纳更多企业、商家参与社造。此外,为实现持续性,需要搭建一些网上平台,使得线下的社区与线上的社群可以有所连接,使社区最终“一体化”。

要实现这样的社造3.0,

可以通过一区一特色、一镇街一故事、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商品开发、地区活化再生、跨域整合与成果展现、绿色生活/城乡交流。

钱宁:社区发展必须自组织和他组织

“在中国,社区是什么,邻里就是社区”。从事城市社区建设眼镜10多年的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钱宁教授一语中的。邻里如何形成,规则怎么建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的需求自发形成。人的需求,是凝聚社区自组织的根本力量。

但是社区组织不能脱离社会组织,社区要组织起来,需要和社会产生联系(他组织)。社区发展就是解决社区问题的战略、策略和行动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组织是内在的根据,他组织是外在条件。自组织加他组织,这就使得既能发展社区,解决社区问题,又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社区的力量在哪里?通过自组织和他组织,满足社区居民的所思(怎么思考他的生活)、所愿(居民意愿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能(居民们自己的能力)来开展活动。使社区成为自组织的体系,就是社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这样,社区自治的单位,才有活力,有了活力,才能使居民有满足感、才能产生认同和归属。

黄玉浓:澳洲社区全方位的社区福利指数值得借鉴

来自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社会与政策研究学院的黄玉浓分享了澳大利亚的社区发展和社区营造。尽管澳大利亚本身的社区范围、界定都与中国不同,但黄老师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当地广泛使用的一个社区福利指数(community wellbeing indicators)。

该指数整合澳洲统计局、地方政府数据库、当地政府调研等,通过包括健康安全包容的社区环境、社区的活力扛逆力、可持续和自然的、文化的丰富性、社区的民主性等多个维度,去衡量一个社区的综合情况。最终社区幸福指标,来测量社区各种维度,展示社区综合状况,它也成为一个成为一个民主化的资源平台、政策制定的依据。

邓湘树:公共社区建设五法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湘树教授根据大陆实际,首度提出“公共社区”的建设理念和方式。

“社区在我国,更多是行政概念。因此和社区原有的概念是不同的。尤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我们希望推动改变社区的面貌——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而是人和人可以发生链接,有归属感。我们的理念和愿景,就是打造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平台、有公共文化的公共社区”。

在邓教授看来,公共社区创建步骤共分为5步。第一是链资源。这不仅意味政府资源,也意味着将社区范围内的资源,变为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社区企业、社区居民、中小学、理发店、快递点都是资源。例如在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所在的温江瑞泉馨城社区,理发店也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因为居民可以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的积分兑换相应的服务。

建设公共社区的第二步在于建队伍。这包括社工队伍、居委会两委队伍、居民领袖队伍、志愿者服务队。 而树机制则是第三步。公共社区需要搭建居民公共参与的平台,并要制定平台运行的长效机制。这一方面在居民议事会等平台之外,拓展参与渠道;另一方面,在社工队伍撤离后,还可以成为居民持续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

在有了队伍和机制平台后,面向社区问题,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以是社工,或者是社区居民自己提供服务。

最后,公共社区的搭建,是需要提倡并最终形成一种社区公民的公共意识和文化。社区营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只有人发生了变化,这才能说明社区营造才是有用的有效的。

城市与乡村 各有各的乡愁

下午的研讨会分为“城市社造理论与实务”“乡村社造理论与实务”两个分论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迪教授、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研究员王东明等嘉宾在论坛上作了主题分享。与会代表与嘉宾互动交流,就社区互助参与营造体系、我国灾后社区重建(营造)的经验、雅安灾后社区重建中的培力、明月村社区营造经验、城市社会服务下的社区营造、社区营造的经验启示与社会工作的培力实践探索展开互动交流。

近年来,成都市加大对社工组织的扶持力度,2016年更是投入专项资金820万元,以3年为周期,推动第一批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而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则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基层社区的治理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动社区治理改革,在社区营造相关的理论及实务研究方面取得成果。此次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此次与成都市民政局联合举办研讨会,旨在为成都社区营造的实践者搭建与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海内外社区营造实践者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社区营造、掌握打造有温度社区的核心理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