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3月23日,香港移植学会举办第15届器官受赠者感恩大会。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致辞中感激每一位捐赠者,他表示,目前香港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登记数字已接近40万,为历史新高。不过相对香港750万的人口,该数字还不到十分之一。他说:“40万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数字,但纪录是留给我们打破的,我希望在明年的感恩大会上能有更多的突破。” 卢宠茂还提到,过去两年香港先后成功实现两例跨境器官移植,成功为两名年幼的女婴移植心脏。“我们很感谢内地,特别要感谢一对父母,在他们失去孩子的最伤痛时刻,愿意捐出器官。”他坦言,没有器官捐赠,就没有器官移植,捐赠者家属能在悲恸之时将个人损失转化成对另一个人的挽救,可谓是最伟大的表现。 他还表示,器官捐赠不但能令病人重获新生,使其家庭维持完整,甚至能帮助到整个社会,让受赠者能从经常出入医院、需要很多人支援的状态,恢复至重拾健康,且能就业及贡献社会的人,这对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曾两度“换心”的病人冯爱莲表示,感激捐赠者及捐赠者家属的无私奉献,让她能延续生命。肺脏受赠者赖瑞兰表示,换肺前需使用氧气机协助,经常进出医院,接受双肺移植后重获新生,“能站在此处,可以说话,可以唱歌,可以呼吸,全靠捐赠者”。 然而,虽然登记人数增加,接受器官捐赠者数目仍然有限。香港移植学会会长冯恩裕表示,过去15年,全港约有2163人接受器官捐赠,过去两年的54名遗体捐赠者也成功挽救138人的生命,“不过以750多万人口计,香港平均每百万人才有约3.6名捐赠者,仍属全球最低地区之一”。数据显示,香港18岁以上的登记人士只有百分之六,他希望未来的登记名册数字有“跨越性”的上升,呼吁市民继续踊跃登记。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李锦滔认为,随着器官移植技术持续精进,成功移植案例也不断增加,只是社会对器官捐赠的认知仍待提升。他透露,该学院近日已成立“器官捐赠专责小组”,希望通过教育和宣传、集合不同专科和相关人士的智慧,制订有效的策略,进一步推广器官捐赠文化。 香港肝脏移植协康会会长黄龙辉介绍,自新冠疫情后,香港卫生署健康促进处每月均在大学、公立医院、政府部门等地设立站点,“市民只要提供身份证,不用5分钟便完成登记,对登记数字上升功不可没。哪怕走过的100人中只有一个人登记,半天也可能多数十人登记为器官捐赠者”。他表示,传媒的力量也很重要,尤其是大篇幅对于器官捐赠呼吁的报道,能够起到增加公众关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