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11日上午,“00后”郑继伟早早守在电脑前。9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通道开启,他立即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报名。“我是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的,在社工岗位上也干了几年,这次想试试冲中级。”他边填信息边对记者说。 近年来,社工职业资格考试走俏,2024年全国报考人数达188.9万人,比2023年增长26%。在湖北省,2023年和2024年的报考人数都超过6万人。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青睐“社工”这一职业?带着疑问,记者走近这一群体一探究竟。 为什么要成为持证社工?他们自有一本明白账 “身处快时代,宁可慢一点,时代不会辜负每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人。”记者采访中,郑继伟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本科专业就是社会工作,毕业后加入武汉市弘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他接手的首个社工项目是配合社区开展“邻里夜话”活动。起初,居民们对他态度冷淡。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凭着细致的工作和热情的态度,逐渐赢得大家的认可,居民们每次见到他都会亲热地打招呼。这种转变带给他极大的成就感,也成为他坚持不懈的动力源泉。“我深知社工并非一条通往财富的道路,但每当我看到曾经帮助过的人露出笑容时,那种成就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这份职业赋予了我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让我深切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郑继伟说。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成为持证社工时,郑继伟表示,“随着社会对专业社工需求不断增加,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持有社工证,不仅意味着得到专业认可,还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晋升空间。我相信,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未来一定会大有可为。” 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是党管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开展全国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是实施社工职业水平评价的重要手段和提升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有效举措。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社工职业有了更为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社工的职业环境,还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投身社工事业的热情与信心,成为他们选择这一道路的重要推动力。 考证大军里的特殊身影宝妈宝爸跨界当社工 “我是第二次报名考中级,希望这次能顺利通过。”3月11日,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四眼井社区工作者陈飞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11岁孩子的父亲,陈飞之前一直在金融行业打拼。疫情期间,他目睹了社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深受感动。同时,考虑到家庭需要,他毅然决定转行,考入离家最近的社区工作,并成功取得初级社工证。 谈及备考社工证的初衷,陈飞感慨道:“我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刚开始接触社区工作时,虽然有前辈指点,我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通过备考,我学到了很多社工理论知识,大大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我还发现,这份工作让我更懂得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维护家庭和谐。” 和陈飞同在一个社区工作的杨凯告诉记者,她之前从事财务工作,甚至做到了财务总监的职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社工领域,被助人、利他的理念深深吸引,于是毅然辞职,报考社区工作者,并顺利取得社工证。她说:“我一直想找一份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社工职业正好符合我的期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掌握了很多专业社工知识和技能。现在我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 人工智能抢不走的工作需要温度的专业吃香 “我觉得社工是一个需要温度的专业,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怀,需要我们在与受助人的不断接触中,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发现问题,多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AI(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当被问及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时,武汉市泽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吕莹表示。 过去近20年里,吕莹及其团队在社会工作中不懈努力,为众多困难群体带去了希望与帮助。 吕莹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最近帮扶的一名困境儿童案例。这个6岁的孩子,因母亲入狱和一些特殊原因,与曾祖母相依为命。一年前,当吕莹团队开始帮扶时,发现其曾祖母没有监管能力,对孩子各方面的照顾都很缺失。面对这一情况,社工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帮孩子成功办理了出生证明和户口,并补打了所有必要的疫苗。社工们还积极联系幼儿园,让孩子得以入学接受教育。同时,他们为孩子争取到了事实无人抚养政策补贴,为其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直到前段时间,孩子的母亲出狱并找到工作,孩子也顺利融入幼儿园生活,吕莹团队的帮扶工作才告一段落。但他们的关怀并未停止,团队会定期对孩子进行回访,确保其能健康成长。 社工们的努力,不仅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更彰显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强表示:“即便AI技术未来能够达到取代人类大部分工作的水平,社工这个职业也难以被取代。社工在面对个体或家庭时,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背景、经历和情感需求,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这种工作要求高度的同理心、情感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而这些是AI所缺乏的。” 张强认为,社工行业受到热捧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被这一职业所吸引,带着爱心与责任感,共同致力于社会的福祉与发展。但她同时强调,从事社工工作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对社工行业的培训与发展体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亟需行业内外共同努力,以适应并引领这一积极变化。 (据《楚天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