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6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来自基层代表的期待——乡村全面振兴澎湃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微光书苑”发起人李翠利:鼓励新乡贤、社会组织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6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来自基层代表的期待——乡村全面振兴澎湃新动能

新学校、村部建成投用,闲置下来的老校园、旧村部如何有效利用;刚刚脱贫的农家子弟能不能就近上大学,就读和当地产业发展相关专业,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农人”;农业要现代化,如何培养贴近实际、更有效益的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这些来自基层一线、沾着泥土的思考也一起进了人民大会堂。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过渡期之后怎么办?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建设?多位来自西部地区的代表委员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构建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建言献策,勾勒出一幅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图。

  让乡村闲置资源“活”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董建新是甘肃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聊起村子的变化,十分兴奋。

   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考察,叮嘱“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我们记住了总书记的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元古堆村一年一个样。”董建新说。

   元古堆村的村容村貌彻底改变,产业茁壮成长,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观光。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较2012年增长11.8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远古堆村新修了校园和村部,之前使用多年的土地和房舍被闲置下来。在乡村振兴新阶段,如何让这部分闲置资产“活”起来?

   董建新说:“土地和房舍如何统筹使用起来,现在没有明确的安排,也是一种浪费。”他发现这一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有新修后被闲置的,也有因为人口流动或人为撤并被遗弃的”。

   “这些资源如果能利用好,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他建议,盘活农村闲置的校舍、村部等资源,将其用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比如将闲置的校舍改造成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农产品加工车间等,让这些资源重新发挥作用,为乡村振兴服务。”

  培养高素质的“新农人”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更关心的是西部教育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原来不太重视教育的家庭开始重视教育了,大伙儿都愿意供孩子上学,送孩子上高中读大学。”董彩云发现,随着老百姓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中的扩容提质势在必行。

   但临夏州各县市普通高中的硬件软件都比较薄弱,不能满足扩容提质的需要。“原来一个县里的高中有2000名左右的学生,现在一下到了3000多名,学生人数上去了,实验设备等硬件配套却不能及时扩充,优秀的老师也不能及时配备,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她说。

   为此,董彩云呼吁,国家应设立民族地区高中扩容提质发展的专项经费,在学校建设、教师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发展经费或政策的倾斜力度。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跟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像我们临夏属于‘三州三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产业,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这一块恰恰有短板。”

   临夏州有一所大专层次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层次所限,一些学生宁可外出上学,也不愿就近读书。在董彩云看来,对于很多刚刚脱贫的家庭而言,孩子外出求学不仅会增加家庭负担,而且学的专业也不一定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

   董彩云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急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留下来。“比如,养殖业收益好、惠及面广,但真正要发展起来,还得靠熟悉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为此,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要适应现实需要,提升办学层次,优化专业设置,让学生能就近就便接受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职业本科教育,毕业后扎根地方发展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实际的情况是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存在经费保障不足、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建设滞后等诸多难题。”董彩云建议,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助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让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熟悉当地产业、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培育赋能“三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耿福能出生在凉山,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大凉山高质量发展上。“我是来自凉山州基层的代表耿福能。”这是他每年参会期间发言的第一句话。作为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怎样巩固大凉山的脱贫攻坚成果,是他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重点关注的话题,“这5年我都会关注这个(话题)”。

   从1996年开始,耿福能就带领企业在凉山州布拖县推广种植中药材附子。他发现,过去当地农民每年都是9月份采挖,11月播种,种子堆放两个多月,储存保管不善,就会发霉腐烂,损失严重。为此,他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耿福能率领技术团队在500亩产业园区进行耕作改革实验,最终为布拖老百姓总结出了一套种植方法:一边采挖附子,一边整理土地;附子挖出土、选好种子后,马上栽种下地。

   2024年,好医生集团在凉山州的布拖等9个县的22个村种植附子等特色中药材33850亩,带动1.6万户、8万多农民走上长期稳定增收的道路。

   耿福能十分关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结束后,政策的延续问题。“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部分脱贫地区基础仍较薄弱。通过政策衔接,能够持续监测易返贫群体,避免大规模返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他说。

   在调研中,耿福能发现,一些地方引进新农业人员,采用新模式、新技术,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

   针对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形势,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构建数字技术赋能的乡村振兴模式”的建议。

   “要通过培育新技术、新模式,使用优质和新型生产要素,打造‘科技型新农人+智能装备’的农业新生态,以数智化催生乡村未来新产业,真正让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他说。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