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民政部发布《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
商务部等九单位联合印发行动计划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
贵州23部门联合印发措施动员引导社会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相关服务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贵州23部门联合印发措施动员引导社会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相关服务

■ 本报记者 皮磊

   近日,贵州省民政厅等23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基础信息、完善流动儿童保障措施、提升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水平、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等4方面提出13条具体措施,同时建立《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

   《措施》要求,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加强数据比对共享,推动实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据分析应用,逐步实现流动儿童数据在居住地与户籍地间信息推送、比对分析等功能。探索建立流动儿童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儿童居住地民政部门加强流动儿童生活分类保障。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残疾儿童,由居住地民政部门协调户籍地民政部门按政策落实保障。其中提到,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流动儿童生活资助等慈善帮扶。

   《措施》要求,促进平等接受教育。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促进流动儿童就近在普惠性幼儿园入园。

   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妇联、教育等部门每年面向流动儿童家庭至少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督促指导流动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增强责任意识,掌握科学管教方法。相关部门结合“百场宣讲进工地”“政策宣讲进村(居)”等活动,教育引导流动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加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学校将流动儿童纳入心理健康关爱重点对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为有需要的流动儿童安排成长导师,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心理慰藉等服务。对于存在心理精神异常表现的流动儿童,教师、医生、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在开展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流动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采取干预措施,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预防流动儿童违法犯罪。

   《措施》要求,强化法治安全教育。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加强流动儿童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流动儿童守法意识和安全自护能力。各级各校将防止校园欺凌纳入学校法治教育重要内容,有效预防在校流动儿童遭受校园欺凌。

   优化精神文化供给。相关部门依托童心港湾、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社区家长学校等关爱服务设施、场所,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采取项目合作、培育孵化等方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文娱活动、精神陪伴、兴趣培训等服务。

   《措施》要求,将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要内容,促进流动儿童共享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和服务。相关部门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时组织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共同参与,动员引导社会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城市文化介绍、社区环境熟悉等服务,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

   此外,民政部门应持续推进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运行,发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主阵地作用,加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专业培训,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儿童主任”工作模式,提升基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