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皮磊 为进一步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形成家庭、政府和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民政部、中国残联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困境孤独症儿童是指困境儿童中经确诊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困境孤独症儿童普遍面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困难,是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心关爱,事关儿童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通知》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 第一,加强信息管理,动态掌握情况。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的培训,指导其在开展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以及对其他困境儿童走访探视时,及时发现其中疑似孤独症儿童,动员引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困境儿童进行孤独症筛查。 第二,加强生活保障,兜准兜牢底线。各地民政部门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对暂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加强政策宣传,提升政策知晓率。符合救助条件的,经监护人申请,根据困难类型和困难程度,按规定给予救助帮扶。 第三,发挥机构职能,提供兜底监护。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和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对于符合法定长期监护和临时监护条件的困境孤独症儿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要履行好收留抚养职责。要通过招聘专业人才、与专科医院或专业康复机构合作、引入公益慈善资源等方式,持续提升机构康复服务能力,为机构内困境孤独症儿童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四,加强家庭帮扶,提供监护支持。各地民政部门、残联组织要开展困境孤独症儿童家庭照护知识培训,帮助儿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孤独症问题,建立合理的康复预期,掌握与儿童沟通、促进儿童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各地残联组织要发挥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各类孤独症家长组织作用,推动将困境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纳入孤独症儿童家庭互助服务范围。 第五,加强融合服务,促进社会融入。各地民政部门、残联组织要开展困境孤独症儿童社区融合、教育融合、就业融合等服务,帮助其融入社会生活。要指导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社区)关爱服务困境儿童的工作站点提供困境孤独症儿童社区融合服务,开展孤独症儿童家庭可参与、可融入的社区活动,组织孤独症科普宣传,营造理解、关心、帮助困境孤独症儿童家庭的良好氛围。聚焦16-18周岁有就业潜力的困境孤独症儿童需求,培育开发职业体验、岗位实践、就业锻炼等社会适应性公益慈善项目。 第六,加强资源统筹,引导社会参与。各地民政部门、残联组织要组织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爱心企业等积极参与关爱服务,满足困境孤独症儿童多层次康复服务需求。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发展,重点开展心理抚慰、喘息、社区支持等服务。各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要发挥机构场所优势,积极培育孵化困境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领域社会组织,指导其充分发挥作用。 第七,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落实。各地民政部门、残联组织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本部门相关规划和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结合地方实际抓好落实。要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政策落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表现突出的地区,在开展有关工作试点时优先予以考虑,对于在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