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广告
为养老服务业注入青春力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广告

新闻内容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为养老服务业注入青春力量

    编者按:在我国养老机构中,总能看到一些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进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悉心呵护、爱心服务。当朝气青年与耄耋老人在养老院中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温情故事?如何让青春在养老事业中绽放光彩?请随记者去观察、去感受。

    清早7点,一缕晨光打在窗上,窗外传来阵阵鸟鸣。护理员管艺静走进房间,麻利地为老人穿衣、洗漱、梳头……端坐镜前的老人,脸上挂着舒心的微笑。35岁的管艺静,在山东省烟台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一干就是16年,是同事心中的“主心骨”、老人口中的“好闺女”。

    根据2019年至2022年的《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在中国养老机构中,35岁及以下职工人数呈递增趋势。今天,养老服务日趋多元,人才需求更加旺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业,用青春守护“夕阳红”。

    呵护——

    爱与陪伴是一剂良药

    2007年,管艺静从护校毕业,面临就业选择。当她看到福利中心的招聘启事时,丝毫没有犹豫,经过报名、面试、体检等程序后顺利入职。因为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她上手很快,但一遇到打鼻饲、处理压疮等棘手难题,还是有些犯怵。她跟着老员工学、在操作中悟,甚至晚上值夜班,也要带着书本“啃”上几页。几年里,她参加培训、考取证书,成了公认的行家里手。

    在辽宁省沈阳市广昌路的中国康养楠山有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5后护理员刘明明也有自己提高服务水平的“妙方”。

    一天上午10点,刘明明来到特护区,熟练地将老人张安(化名)的床头调至45度左右,准备好温水、注射器后便开始打鼻饲。突然,一记沉重的巴掌拍在了她的胳膊上,腾起一阵火辣的灼烧感。

    “老人有认知障碍,突然愤怒也正常。”刘明明停下操作,蹲下来给了他一个拥抱。老人眼神柔和了很多,进食也顺畅了不少。“要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爱与陪伴是治疗心灵的良药。”她说。

    日常照护,不仅要养其身,更要养其心,精神的呵护与滋养必不可少。在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青年小伙王程用互联网为老人们打开了一片新蓝海。

    去年“六一”儿童节,王程和同事邀请老人的孙辈们走进福利院,共庆节日。在不大的草坪上,大家一起吹泡泡、钓鱼、投沙包……这些温馨画面被王程收入镜头,剪辑后的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老人和小孩一样,童心未泯才是最好的状态。”王程说。

    “数字时代,青年护理员具有一些显著特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表示,在数字化养老院、智能养老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健康照护师”“老年能力评估师”等新职业接连出现,年轻人对于智能康复设备和数字技术的使用更为高效。

    青年踊跃投身养老服务业,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新气象。“青年受过养老护理技能、老年心理学等专业训练,能够在工作中担任护理员、义工和志愿者等多种角色。”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璐看来,他们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可以激发老年人对生命健康、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大量青年加入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对提升行业技能水平、薪酬供给,改善全社会的行业认知都具有推动作用。”李璐坦言,养老机构积极引进青年护理员的现象,目前更多出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中西部及广大乡村尚未达到理想程度,全国养老护理员数量也尚不能满足现有服务需求。

    坚守——

    因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

    “我不吃饭,让儿子把我带回家!”有一次,一位患认知障碍的老人看到刘明明来送午餐,拉高嗓门冲她直喊,抡起胳膊将饭菜打翻在地。刘明明收拾着一地狼藉,泪水“哗”地涌出眼眶。

    中国康养集团沈阳公司运营服务部副总经理姚晓丹深有体会:“20多岁的小姑娘,在家里被当成宝贝宠着,一开始的确受不了这种委屈。但只要当护理员,就会遇到类似情况,心酸也要往肚里咽。”

    无奈感,还来自家庭与社会的不理解。

    “我们的工作节奏就是三班倒,为老人翻身、按摩、喂饭等都是体力活,一天下来很累,有时觉得把耐心给了老人,却把委屈都释放给了家人。”管艺静说,家庭与工作之间一度很难平衡。

    王程记得在实习期遇到一位家属,对于年轻人从事养老工作十分惊讶:“你这么小,怎么不去干别的,来服侍老人?”

    “养老护理员的收入偏低,职业上升空间不明朗,社会地位有待提升。养老机构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烟台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主任于永军认为。

    这群年轻人心中,也曾有过困惑。但每次犹豫与彷徨之后,他们又整理好工装,昂起头、迈开步,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支撑他们的是什么?是因为“被需要”!

    “仅仅几分钟,就可能挽回一条生命。”管艺静回忆起一次抢救噎食老人的经过:“一天午饭过后,一位老人突然咳嗽,脸憋得通红,我们立即分工:一个护理员从后面抱住老人,以海姆立克急救法抢救;我为他吸氧缓解症状。最终,老人得救了。那一刻,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王程的感动来源于一些小事:一位老人总把饼干、水果放进“百宝箱”里藏着,等攒够了就拿出来送给他;还有一位老人每次见面总会拉着他的手,像亲人一般。

    “有些老人可能要在这里度过人生的最后一程,护理员便是他们最终的陪伴。当感动转化为责任与坚守时,年轻人就找到了无比珍贵的人生价值。”于永军感慨。

    培养——

    青年有动力,行业有活力

    95后的王程,年纪不大,却是上海首位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还荣获了“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王程的经历是养老行业蓬勃发展的典型缩影,而他成长的起点,还要从学校培养讲起。

    2015年,王程来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他的母校被确定为首批试点高职院校,与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王程有幸成为订单班的一员,在“入校即入职,学习即工作”的培养模式下,通过见习培训,顺利入职杨浦区社会福利院。

    “见习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现场观摩、操作,很快摸索出了门道,实现了从校门到院门的无缝对接。”王程表示。

    “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以岗位应用为导向,加快各类各层次康养学科、课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童天认为,应当通过贯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深造路径,联合企业加大招生力度,为现代养老服务业培育高质量人才。

    入职3年的刘明明也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双店经理。她的成长,离不开一条明朗的职业发展渠道。

    “我们制定了完善的培训方案,建立培训课程清单,落实标准化服务体系内容。此外,通过详细的入职培训让新员工了解部门架构、工作内容,消除入职前期壁垒。”姚晓丹表示,单位采取竞聘上岗的模式推动人才选拔,中心经理助理全部由照护师竞聘上岗,有利于加强基层业务能力锻炼。

    得益于参加各种技能比赛,管艺静的实操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也是在这种“赛马”“练兵”中,她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资深楼长。

    “我们经常组织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从中发现人才、历练人才、培育人才,让‘千里马’走向管理岗位,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于永军表示。

    李璐分析,提升养老服务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制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和岗位证书制度,打通行业人才上升渠道,稳定从业队伍预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道德修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行业整体待遇,增强从业队伍的综合素质。

    记者对相关政策文件梳理后,发现相关人才政策多是关于薪酬、补贴、落户等实实在在的红利。比如,北京为取得相关资格或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提供岗位奖励津贴;山西对相关从业者给予3万元到6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奖励;山东、江苏等地推出发放补贴、纳入落户范围等优惠政策。

    为增强引才力度,李璐建议:“鼓励在城市群、都市圈开展‘引青计划’,吸引城市群中县城、边远城市的毕业生,重点布局养老服务相关行业,引导人才向产业需求变动明显的地区流动,提高人才引进的有效性。”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