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雄安新区设立六年多来,积极打造和优化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引导社会组织围绕服务新区建设发展大局发挥作用,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新区及所辖三县共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645家,其中社会团体170家、社会服务机构466家、基金会9家。雄安新区本级社会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至58家,其中慈善组织13家。 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 领导和政治引领 2023年,在雄安新区管委会指导下,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创新打造社会组织外引内培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加强监督管理,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积极作好“培育、扶持、发展”文章,引领社会组织围绕新区中心工作,积极参与新区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救助、教育医疗、智慧创新、新建片区文明创建等工作。 据介绍,目前新区各级社会组织已实现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全覆盖”,与新区相关职能部门形成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并活跃于新区每一个角落,深耕于多个领域,积极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助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坚持内生与外引并重 在“源头活水”上下好“先手棋” 据介绍,新区公共服务局陆续出台《河北雄安新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三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编制社会组织审批办事指南等,持续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机制,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新区公共服务局还积极引导“国字号”社会组织入驻。“有效引导全国性社会组织总部和办事机构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这既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更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务实之举。”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聚焦“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助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新区已经顺利推动全联石材业商会等六家全国性社会组织将注册地落位雄安新区。这意味着,这些社会组织将发挥其在工商业领域示范带动作用,助力雄安新区实现新发展。 社会组织既是监管对象,也是服务对象。新区公共服务局探索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发起成立相关领域全国性社会团体,引进急需科研人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下一步,新区公共服务局将持续发挥社会工作孵化培育基地作用,筹建“公益雄安”大厦,为社会组织共谋发展搭建平台,推动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坚持布局和供给并重 在守正创新上打好“组合拳”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贯彻落实社会组织登记“谁发起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有关要求,由登记管理机关会同业务主管单位依程序向管委会报审,重点扶持发展符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社会组织,支持成立产业类、科技创新类、城市建设与发展类等社会组织,确保社会组织发展服务新区战略、彰显新区特色。 2023年4月18日至20日,雄安新区建筑业协会成功承办雄安城市建设及绿色建筑博览会暨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材展览会,这已是连续成功承办的第六届。“通过博览会、展示会等活动,搭建产融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全国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雄安新区建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雄安新区是一座创新之城。为打造智能场景,新区公共服务局指导创新型社会组织,围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探索建设世界领先的车、路、网、云、图协同的现实交通与数字交通融合的智能交通体系,促进雄安新区数字智能城市建设。近年来,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成立了“数字交通实验室”,积极研究智能交通领域先进技术,努力把测试基地建成全国自动驾驶测试场的范本和标杆。 坚持监管和激励并重 在作用发挥上当好“排头兵” 依法依规管理社会组织,确保社会组织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健康成长。新区公共服务局创新社会组织监管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加大信用惩戒和跨部门联合执法,构建综合监管模式,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 有惩有罚,方能激发组织活力。新区公共服务局以搭建政企社桥梁、协助推动资源整合、促进政企社互助共赢为方向,重点培育服务于雄安新区疏解企业、数字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社会组织。 据悉,新区公共服务局指导各级社会组织参与编制智能化标准21个、工程类标准20个,建立专家智库6个,搭建行业交流平台9个;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千社助万户”乡村振兴专项帮扶行动,参与雄安新区系列招聘活动,实施“邻里守望”关爱行动,深化“一老一小”社工服务等,在助力新区稳岗就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积极作为,为雄安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贡献力量。 (据中国雄安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