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上市银行ESG信披主动性提升
“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变革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市银行ESG信披主动性提升
专家建议统一数据收集范围及口径

    日  前,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证监会正结合市场诉求,指导沪深证券交易所研究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ESG)披露指引。

    在众多上市公司中,上市银行的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高,投资者数量众多,且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其ESG/社会责任报告也成为监管部门、社会公众、投资者等群体观察和衡量服务实体经济成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窗口。

    整体而言,目前上市银行ESG信披主动性提升,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不同上市银行信披采集数据的标准、统计数据的口径不统一等问题仍待改善。有大型银行董秘表示,当前,数据是ESG信披,特别是商业银行ESG信披面临的重要挑战。大型银行业务结构相对复杂,覆盖行业和客户非常广泛,涉及ESG相关数据量庞大,目前其信息来源相对分散且仍缺乏行业统一的数据标准。

    目前仅有两家上市银行

    披露上半年相关报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8日,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ESG/社会责任报告。但上述42家银行全部披露了2022年ESG/社会责任报告。

    ESG理念强调企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水平,这三方面也是上市银行披露ESG治理情况的主线。

    其中,在环境方面,上市银行普遍强调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业务整体呈现出以绿色信贷产品为主,绿色债券为辅的特征。同时,上市银行还在资产管理中布局绿色投资,以及积极参与碳市场的融资和交易活动。如,据记者不完全梳理,2022年至少有15家上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千亿元。

    在社会方面,上市银行主要聚焦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客户服务、员工发展、公益服务等方面。如,去年有5家国有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均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有4家国有大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

    在公司治理方面,上市银行普遍关注股东分红、风险管理、反洗钱和金融科技等重点议题。此外,越来越多的上市银行设置了董事会和管理层层面ESG相关委员会。如,中信银行管理层根据经营现状和业务需求,将ESG相关委员会充分细化,成立了7个ESG工作小组。

    从趋势来看,近年来不少商业银行提高了披露的主动性,且其披露广度和深度有所提升。其中,不少银行2022年ESG/社会责任报告的篇幅较2021年更长,披露议题更为丰富,同一议题披露的维度也更为广泛。

    就ESG治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表示,近年来,邮储银行从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采用0.9的计量系数,为项目提供优惠利率,并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支持。三是将ESG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将ESG风险纳入授信业务的全流程,连续7年开展ESG及气候风险专项排查及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四是以科技助力可持续发展,连续多年对于科技的投入超过全年营收的3%。

    此外,建设银行董秘胡昌苗表示,近年来,建行在ESG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通过新金融行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ESG理念融入战略发展、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和日常经营。做好ESG相关工作的同时,也不断加强ESG信息披露,结合自身实际,参照监管指引和行业标准,搭建并持续完善多元化的ESG信息披露体系,持续丰富披露内容,提升ESG相关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指标“个性化”强

    “标准化”弱

    除上述共性特征外,上市银行也披露了大量ESG领域的“个性化”指标,这些指标虽有利于凸显不同银行的业务特色及亮点,但“非标准化”也让投资者、社会公众难以横向理解指标背后的现实意义。

    首先,ESG报告信息披露框架差异较大。据记者梳理,上市银行ESG报告普遍涵盖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方面内容,但不同银行对三大板块披露次序及具体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比如,一些银行在这三方面内容之外,还增加了“经济篇”“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等板块,另一些银行还选择多项重点议题进行披露,如工商银行2023年上半年ESG报告就设置了8个大议题。

    其次,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可比性较弱。据记者梳理,就部分市场较为关注的重点指标,不同银行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以“绿色贷款”为例,交通银行2022年社会责任(ESG)报告采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而其他国有大行则采用的是原银保监会相关口径。再如,有的国有大行披露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有的国有大行则未披露这一指标,“独门”指标难以与同业进行量化对比。

    再者,披露频次和渠道各异。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上市银行会重点披露年度ESG报告,仅少量银行在披露年度报告之外,还会披露ESG中期报告。此外,披露渠道方面,部分银行在证券交易所相关平台披露ESG报告,部分则选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渠道披露。

    就上述现象,业界人士认为,上市银行ESG治理及信披出现“非标准化”现象,一方面与缺乏相应制度依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上市银行业务结构复杂、服务行业和客户分布广泛、数据采集困难等因素有关。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目前看,上市银行ESG治理及信披确实存在标准规范和评估制度不统一,第三方数据和中介服务不足等问题,亟需建立符合国际共识、我国国情的ESG体系。

    “上市银行完善ESG信息披露,需要监管部门在充分考虑可行性基础上,加快制定符合现阶段实际的信息披露模板和指引性制度。”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持续完善ESG治理体系和相应的数据治理,稳步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上市银行也应该从多维度主动完善ESG信披:一是应统一数据收集范围及口径,形成常态化信息收集机制,提高ESG报告的可读性。二是逐步扩大数据披露范围,建立企业层面ESG数据收集标准,明确各指标的定义,并提供参考计算方法。三是将议题对应的数据收集匹配至对应部门,提高指标管理的完整性。四是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梳理关键绩效指标是否有疏漏。

    ESG发展仍面临

    多方面掣肘

    随着资本市场对ESG理念认可度的提升,推动ESG治理,完善ESG评价体系,既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投资者的要求。

    胡昌苗表示:“建设银行大概有四五百亿股的股份掌握在坚持ESG投资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机构投资者手里,所以做好ESG管理,推动ESG治理,做好ESG方面的披露,既是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投资者对建行的要求。”近几年,建行在非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努力加大包括年报、中报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重,特别是与ESG有关系的内容。

    此外,从机构投资者视角来看,近年来险资机构一直重仓持有银行股,其也呼吁将ESG评价体系融合到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央企国企估值体系中。

    一家大型合资保险资管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表示,纯粹套用以追求短期利润增长为主导的估值体系并不足以体现国企央企在社会角色中承担的更多支柱功能,以及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引导作用,因此需要将ESG评价体系融合到对央企国企的价值评估中去。

    “但ESG在我国发展尚处早期,投资理念认知不足、数据披露范围有限、数据时间长度有限、缺乏统一评价体系等问题仍在不同程度上掣肘我国ESG的发展。”上述保险资管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表示,未来,ESG在我国的深入推进和发展,需要监管机构的更深化参与。

    (据《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