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11岁女孩回家路上背着数十斤的猪草,直直的身体压得弯曲。主播跟着女孩走进她的家里,发现女孩家徒四壁,凄惨的生活环境即刻呈现在镜头前。此时,女孩放下猪草,准备为弟弟烧饭……看到短视频的你是否有想帮助这个女孩的冲动? 事实上,那一刻,一条“伪慈善”视频正在传播。 9月20日,四川凉山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省首例系列网红经济乱象专案告破,捣毁MCN机构孵化网红制假售假产业链,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4名,批准逮捕18人,多个涉及伪公益的账号被处置。会议表示,将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严厉打击“摆拍卖惨”“虚假助农”“伪慈善”等违法违规行为。 网络直播编故事、贩苦难、吸粉丝、直播带货、流量变现……“伪慈善”影响着凉山形象,欺骗了公众,也让公益慈善行业受扰。 “伪慈善”主播打卡地 近年来,四川大凉山因独特的自然民族风情成了很多网红、短视频创作者、MCN供应链公司竞相角逐之地,“流量”“淘金”成了短视频的代名词。除了美景、淳朴民风令人动容,一些打着助农旗号或借公益慈善之名的网络主播也混入其中,让公益慈善行业备受困扰。 2023年2月,短视频主播“云南波波”在大凉山摆拍“资助老人3000元后收回2800元”的事件登上热搜。更早前,2016年就有直播中“体贴入微”的志愿者将食物、水果、衣服、钱款等分发给当地村民,然而拍摄结束后,志愿者却将钱和其他东西都拿走…… 当前,“公益主播”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部分主播把农村、山区当成舞台,欺骗一些群众参演,用苦难、伤痛博取公众同情。在一波又一波“吸粉”后,他们开始转入直播带货,赚足了流量和资金。 而这些,早已成为“伪公益”一条流水线,且不仅存在于大凉山。有报道称,在一些地区,为了加快农产品销售,网络主播会编造该地出现“天灾”的剧情,灾情导致果农滞销,急需观众购买,以帮助果农止损。 事实上,去偏远山区、找“最穷”的村民、拍“最破”的房子、讲“最惨”的故事……这些网红团队精心导演的悲情戏卖的只是情节,带货才是目的。 北京市行远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匡莉芳表示,凉山在中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域,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我们在凉山一线走访发现,当地学校、乡村、家庭等生活习惯与城市差异较大。一些地区房屋破旧,居民穿着随意,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民风能够打动人。公众看到这些会产生想要去帮助的冲动。因此,网络主播选择这里直观效果更好,其他地区可能没有这么强的视觉冲击力。另外,由于国家号召,当地得到的对口帮扶资源也很多,这让网络主播们看到了机会。” 中国听力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廖沙夫表示,这是打着慈善旗号开展商业行为。“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涉及到法律问题。网络直播作为新生事物,有着较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在主播、网红粉丝数量较少的时候就进行有效监管,后期对公益慈善的行业影响就会小很多。反之亦然。” 公益行业备受其扰 假公益、真生意。虚假的“卖惨”营销对消费者、公益事业和诚信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博眼球”的短视频,公众如何能够擦亮眼睛分辨真假?不少公益从业者表示,如果公众具备一些基本的公益常识,就可有效避免骗捐直播等事件发生。 “发起募捐的主体必须是慈善组织,捐赠应直接汇入慈善组织对公账号,这应是辨识公益募捐的最基本条件。”廖沙夫说。 除了网络主播,一些MCN机构(为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各类服务的机构)也对“伪慈善”有所助推,更需要监管部门有力出击。 艾瑞咨询与天下秀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红人新经济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MCN机构超过2.4万家,成为庞大的新兴行业。 陈浩是成都一家MCN机构负责人,在他看来,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的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对网络直播这种新生事物不敏感,缺乏基本认识,加上长期以来当地留给外界一种落后的印象,这让网红和MCN机构有机可乘,制造一些“卖惨”“骗捐”的视频。 陈浩表示,在这些网红成名早期,当地监管部门就应该有所了解,并对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进行正向引导。在他看来,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还应反思不良MCN机构发展的社会土壤,改善当地经济社会面貌,引导网红合法合规地创作内容才是治本之策。 廖沙夫表示,“伪慈善”视频制作者可能学历并不高,教育程度也较为有限,但仍可以吸收公众流量,这是公益直播与其他直播面临的共性问题。“公众缺乏基本的公益常识,在悲情戏引导下,很容易动恻隐之心,进而受骗。”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表示,“伪慈善”因为恶意炒作,更容易骗取公众捐款。“事发后,对受骗的公众伤害也同样具有叠加效应,使好心捐赠的公众产生被欺骗善意的愤怒,严重影响公众对于慈善救助行为的感受,甚至导致其不再关注相关的慈善项目,从而牵一发动全身,影响慈善的公信力。” 多则规定 对公益直播作出要求 2023年3月10日,中央网信办组织召开全国网信系统视频会议,部署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 会议强调,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对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骗取网民捐赠、用户打赏,获取流量变现、广告分成等经济收益的“自媒体”,要堵住其“问题流量”和牟利途径;对借此吸粉的账号,要清除粉丝量,坚决遏制“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6月2日,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了关于抖音公益内容治理的最新规范。其中要求,“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主体需持有相关资质并按照规定认证”,“无资质的账号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电商销售等方式变相募捐”。另外新规明确要求“公益类账号,不得进行直播打赏、电商销售等营利性行为”。 9月19日,抖音发布消息称,为促进公益行业更好发展,针对有账号试图以“助农”“助困”“助残”为由编造不实场景、实施虚假公益等行为,第二季度处置9000个伪公益账号。 廖沙夫表示,互联网发布平台应该更多去了解公益慈善行业的法律法规。早发现、早干预、早规范、早惩治,甚至以后在规则制定监管方面做到前置和及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负面现象。 “单个平台治理能力有限,需要多方联动,平台方、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履责,形成合力打击虚假信息和违规行为的机制。”廖沙夫说。 有观点认为,有“堵”还要有“疏”。互联网公益,最主要的是互信问题。应发挥“良币效应”,给值得信任的公益机构更多扶持,让互联网赋予公益更多可能性和更广泛的参与度,让公益事业回归本质。 郑子殷表示,《慈善法》规定,非营利性是开展慈善活动的一大原则。上述案例中的网红主播们以虚构事实、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已经涉嫌诈骗。 他建议,民政、公安、网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伪慈善”尤其是网络伪慈善行为对诚信社会建设、慈善社会建设的危害性,形成合力,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公开处理情况,重拾公众信心,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