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凉山沦为“伪慈善”打卡地,透支公益现象何时休?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凉山沦为“伪慈善”打卡地,透支公益现象何时休?

    9月20日,四川省凉山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为主要代表团队的“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图为警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

    网红“凉山曲布”和“赵灵儿”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11岁女孩回家路上背着数十斤的猪草,直直的身体压得弯曲。主播跟着女孩走进她的家里,发现女孩家徒四壁,凄惨的生活环境即刻呈现在镜头前。此时,女孩放下猪草,准备为弟弟烧饭……看到短视频的你是否有想帮助这个女孩的冲动?

    事实上,那一刻,一条“伪慈善”视频正在传播。

    9月20日,四川凉山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省首例系列网红经济乱象专案告破,捣毁MCN机构孵化网红制假售假产业链,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4名,批准逮捕18人,多个涉及伪公益的账号被处置。会议表示,将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严厉打击“摆拍卖惨”“虚假助农”“伪慈善”等违法违规行为。

    网络直播编故事、贩苦难、吸粉丝、直播带货、流量变现……“伪慈善”影响着凉山形象,欺骗了公众,也让公益慈善行业受扰。

    “伪慈善”主播打卡地

    近年来,四川大凉山因独特的自然民族风情成了很多网红、短视频创作者、MCN供应链公司竞相角逐之地,“流量”“淘金”成了短视频的代名词。除了美景、淳朴民风令人动容,一些打着助农旗号或借公益慈善之名的网络主播也混入其中,让公益慈善行业备受困扰。

    2023年2月,短视频主播“云南波波”在大凉山摆拍“资助老人3000元后收回2800元”的事件登上热搜。更早前,2016年就有直播中“体贴入微”的志愿者将食物、水果、衣服、钱款等分发给当地村民,然而拍摄结束后,志愿者却将钱和其他东西都拿走……

    当前,“公益主播”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部分主播把农村、山区当成舞台,欺骗一些群众参演,用苦难、伤痛博取公众同情。在一波又一波“吸粉”后,他们开始转入直播带货,赚足了流量和资金。

    而这些,早已成为“伪公益”一条流水线,且不仅存在于大凉山。有报道称,在一些地区,为了加快农产品销售,网络主播会编造该地出现“天灾”的剧情,灾情导致果农滞销,急需观众购买,以帮助果农止损。

    事实上,去偏远山区、找“最穷”的村民、拍“最破”的房子、讲“最惨”的故事……这些网红团队精心导演的悲情戏卖的只是情节,带货才是目的。

    北京市行远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匡莉芳表示,凉山在中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域,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我们在凉山一线走访发现,当地学校、乡村、家庭等生活习惯与城市差异较大。一些地区房屋破旧,居民穿着随意,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民风能够打动人。公众看到这些会产生想要去帮助的冲动。因此,网络主播选择这里直观效果更好,其他地区可能没有这么强的视觉冲击力。另外,由于国家号召,当地得到的对口帮扶资源也很多,这让网络主播们看到了机会。”

    中国听力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廖沙夫表示,这是打着慈善旗号开展商业行为。“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涉及到法律问题。网络直播作为新生事物,有着较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在主播、网红粉丝数量较少的时候就进行有效监管,后期对公益慈善的行业影响就会小很多。反之亦然。”

    公益行业备受其扰

    假公益、真生意。虚假的“卖惨”营销对消费者、公益事业和诚信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博眼球”的短视频,公众如何能够擦亮眼睛分辨真假?不少公益从业者表示,如果公众具备一些基本的公益常识,就可有效避免骗捐直播等事件发生。

    “发起募捐的主体必须是慈善组织,捐赠应直接汇入慈善组织对公账号,这应是辨识公益募捐的最基本条件。”廖沙夫说。

    除了网络主播,一些MCN机构(为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各类服务的机构)也对“伪慈善”有所助推,更需要监管部门有力出击。

    艾瑞咨询与天下秀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红人新经济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MCN机构超过2.4万家,成为庞大的新兴行业。

    陈浩是成都一家MCN机构负责人,在他看来,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的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对网络直播这种新生事物不敏感,缺乏基本认识,加上长期以来当地留给外界一种落后的印象,这让网红和MCN机构有机可乘,制造一些“卖惨”“骗捐”的视频。

    陈浩表示,在这些网红成名早期,当地监管部门就应该有所了解,并对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进行正向引导。在他看来,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还应反思不良MCN机构发展的社会土壤,改善当地经济社会面貌,引导网红合法合规地创作内容才是治本之策。

    廖沙夫表示,“伪慈善”视频制作者可能学历并不高,教育程度也较为有限,但仍可以吸收公众流量,这是公益直播与其他直播面临的共性问题。“公众缺乏基本的公益常识,在悲情戏引导下,很容易动恻隐之心,进而受骗。”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表示,“伪慈善”因为恶意炒作,更容易骗取公众捐款。“事发后,对受骗的公众伤害也同样具有叠加效应,使好心捐赠的公众产生被欺骗善意的愤怒,严重影响公众对于慈善救助行为的感受,甚至导致其不再关注相关的慈善项目,从而牵一发动全身,影响慈善的公信力。”

    多则规定

    对公益直播作出要求

    2023年3月10日,中央网信办组织召开全国网信系统视频会议,部署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

    会议强调,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对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骗取网民捐赠、用户打赏,获取流量变现、广告分成等经济收益的“自媒体”,要堵住其“问题流量”和牟利途径;对借此吸粉的账号,要清除粉丝量,坚决遏制“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6月2日,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了关于抖音公益内容治理的最新规范。其中要求,“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主体需持有相关资质并按照规定认证”,“无资质的账号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电商销售等方式变相募捐”。另外新规明确要求“公益类账号,不得进行直播打赏、电商销售等营利性行为”。

    9月19日,抖音发布消息称,为促进公益行业更好发展,针对有账号试图以“助农”“助困”“助残”为由编造不实场景、实施虚假公益等行为,第二季度处置9000个伪公益账号。

    廖沙夫表示,互联网发布平台应该更多去了解公益慈善行业的法律法规。早发现、早干预、早规范、早惩治,甚至以后在规则制定监管方面做到前置和及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负面现象。

    “单个平台治理能力有限,需要多方联动,平台方、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履责,形成合力打击虚假信息和违规行为的机制。”廖沙夫说。

    有观点认为,有“堵”还要有“疏”。互联网公益,最主要的是互信问题。应发挥“良币效应”,给值得信任的公益机构更多扶持,让互联网赋予公益更多可能性和更广泛的参与度,让公益事业回归本质。

    郑子殷表示,《慈善法》规定,非营利性是开展慈善活动的一大原则。上述案例中的网红主播们以虚构事实、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已经涉嫌诈骗。

    他建议,民政、公安、网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伪慈善”尤其是网络伪慈善行为对诚信社会建设、慈善社会建设的危害性,形成合力,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公开处理情况,重拾公众信心,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