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李庆 在中国的每个乡村几乎都有这样一群“守护者”:他们用青葱岁月见证了村庄的迁徙与变化,直至两鬓斑白。 “我21岁回到村里开办卫生室,一晃就是26年。”今年47岁的刘小军是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永丰村卫生室的一名村医,负责永丰村、爱国村共计2000余人的健康保障。 “永丰村户籍人口有960余人,常住人口600余人,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0人。”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刘小军一直坚守村医岗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些看着自己成长的父老乡亲,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去守护。 今年是刘小军做村医的第26个年头。“除了永丰村,隔壁爱国村的村民也全都在我这里看病,我要负责两个村村民的日常诊疗,为他们提供健康管理。”刘小军觉得,自己是乡镇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网底”部分,但肩上的责任是一样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医生一样,都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颗仁爱之心。” 近年来,为赋能像刘小军这样的乡村医生,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行动起来,助力改善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支持乡村医生能力建设,为乡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刘小军和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初心·扎根基层 刘小军所在的村以前有条蔺河,因为没有桥只能渡船,遇到下雨涨水村民便无法过河,若是生病也无法及时医治。永丰村和临近的爱国村都没有卫生室,毕业后的刘小军看到这一情况,决定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作为土生土长的永丰村人,刘小军在21岁那年用所有积蓄开办了卫生室。“1997年安康卫校毕业后,只身前往江苏昆山闯荡。看完外面的世界,半年后我便回村了。”刘小军说,“我不大善言辞,还是在这里好,本乡本土,乡里乡亲。” “乡亲们需要我,这是村医存在的价值。”多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若是病了,都是村医为他们诊治,陪伴并守护着他们。 在刘小军看来,村医这条路很累,但累是值得的。因为他从不把自己和病人的关系看作医患关系:“年长的病患就像自己的父母,面对如同亲人的患者,照顾他们便如同照顾亲人一样义不容辞。” 刘小军对村里的每位老人都格外照顾。老人们见到他,也会亲切地打招呼、拉家常。“作为乡村医生,不仅要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者,更要成为心灵的陪伴者和情感的慰藉者。” 刘小军能够取得村民们的信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视病人为亲人。谁家的老人有什么病、谁家孩子该接种疫苗了,刘小军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当村医26年,村民们的身体健康是我最牵挂的事,为乡亲解除病痛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一直坚守这个岗位的动力。” 真心·取得信任 在刘小军看来,获得乡亲们信任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在一次次专业的业务能力和真心付出后,信任才逐渐建立。 卫生室开办的第三年,村里一位约40岁的女性突发腹痛。根据患者的描述,刘小军初步诊断她是急性肠胃炎,但开了药之后依然不见好转。回到卫生室后的刘小军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快速返回患者家中,询问了患者的生理期情况。这时的患者服药后反而症状加剧,脸色苍白。 “患者说她三个月没来例假,再根据书本上所学知识,我判断患者是宫外孕。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我建议家属抓紧送去县医院手术。”刘小军说,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专业积累的过程中,乡亲们逐渐对他产生了信任。 “乡村医生不是简单地给村民开药、打针。”目前,刘小军还需要上门为村里的一些慢病患者定期测血糖、量血压、做体检、普及健康知识等。平日上班时间他忙着日常诊疗,村民们忙着务农,等到村民们休息了,他再挨个给村民们打电话约时间。在村民看来,刘小军就是他们的“私人医生”,去田间耕种时常常能看到他背着药箱出诊的身影。 无论酷暑寒冬、白天夜晚,刘小军都可以做到随叫随到。有时半夜出诊,摸黑前往患者家中;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就被病人叫走。就连大年初一,他也没清闲过,更谈不上日常的节假日。当记者问他,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啥?刘小军回答道:“凭的是一个人的良心和医者的品德。” 身为医生的刘小军,深刻体会到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他常常担忧自己的业务水平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所以,他经常一边工作,一边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积极报名参加各类培训。 刘小军坦言,对于医生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明知患者的疼痛却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及诊治。“这几年遇到的重症越来越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村民们服务。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刘小军不断学习,苦练基本功,在掌握基层医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从书本学习新技术、在诊疗服务中积累新经验。 2009年,在安康中心医院进修半年,刘小军拿到了全科医生专岗培训的合格证。近几年,刘小军又开始钻研中医,希望在中医方面更加精进,为此他参加了安康中医院举办的针对基层医生培训的中医项目。日常工作中,他还通过关注各种手机App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刘小军最擅长的是儿科呼吸和成人消化两个学科,在农村最常出现的也是这两类疾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摸索,刘小军总结出了永丰村和爱国村村民的疾病类型:老年群体多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胃病等慢性疾病;中年群体患病较少,多是一些头疼脑热的问题;儿童群体多是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如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 在刘小军看来,乡村医生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见病例。“如果乡村医生可以多一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就可以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决心·日复一日坚守 刘小军将自己26年的行医生涯分成几个阶段:经验积累期、技术成长期、坚守期以及稳定发展期。 在坚守期,刘小军曾动摇过。收入低、职业发展遇到瓶颈、配合的事务性工作太多、工作时长、疏于家庭的陪伴和照顾等都是动摇的因素,“这个坚守期大约是10年。” 刘小军平时工作很忙,因为妻子带着女儿在县城上学,家里就他一个人,很多时候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为了节省时间,他吃的最多的就是白水煮面,也因此患上了胃病和胆囊炎。 然而,尽管乡村医生工作十分艰苦,尽管也曾经历过经济困难时期,自己也曾想换个工作……但当刘小军看到村民信任和感激的目光时,他知道自己已经走进村民的心里,成为村民的依靠,村民给予他的那份情感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2022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个小男孩快速冲到刘小军的卫生室,说他的爷爷头昏快要晕过去。“村里每个老人的情况我都非常熟悉,孩子的爷爷平时并没有高血压等基础病,于是我带着简单的设备快速赶到了男孩家。”经过了解得知,孩子的爷爷因为在打扫猪圈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撞到了头。因为担心脑出血等症状,刘小军建议抓紧送往医院。 不过,出于经济考虑,老人坚持在家输液休息。在刘小军一再的劝说和坚持下,老人终于同意了。于是,他快速回家开车把老人送往县医院。为了能够快速为老人检查,刘小军找到医院里相熟的医生帮忙。经检查,老人是颅内出血,且出血量很大,需马上转诊市医院手术。 在刘小军的帮助下,老人被顺利送往安康市医院并及时做了手术。后来恢复得非常好。出院后,老人第一时间给刘小军送来一面锦旗和一只土鸡作为答谢,但被他拒绝了,“因为这些都是我的职责所在。” 因为在医疗卫生及健康扶贫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刘小军2015年荣获城关镇中心卫生院颁发的“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安康市健康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这些荣誉,也给了刘小军坚守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赋能·公益的力量 作为亿万农村群众健康的“守护人”,在广大农村,像刘小军这样深得群众信赖的乡村医生有很多。而乡村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医疗设施设备条件的改善,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重视和帮扶。 为了赋能像刘小军一样的乡村医生,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2022年11月,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天使工程—乡村医疗能力服务提升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为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提供数字化巡诊包和赋能培训,帮助改善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疗设施设备条件,支持乡村医生能力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普及卫生健康常识,为乡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记者了解到,在葆婴有限公司优莎纳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天使工程项目落地陕西省岚皋县,为全县126个行政村的卫生室捐赠天使数字化巡诊包和赋能培训,两家卫生院还捐赠了天使康复健康小屋。 很快,刘小军就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里面除了电子体温计、血压计等基本设备外,还包含不少乡村防疫诊疗急需的设备,如血氧仪。这份“天使工程巡诊包”,正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送给刘小军的一份礼物。 “有了这个巡诊包,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大大提高了。”刘小军说,“尤其是血氧仪,可以实时监测村里老人的血氧浓度,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不至于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我不后悔当医生,更不后悔当村医,我要坚定地走下去,一直到干不动为止。”刘小军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