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大医”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大医”
——“中国整形外科之父”宋儒耀的几个侧影

    宋儒耀教授

    手术队全体队员合影。后排左起:张连俊、曹振家、邓显昭、彭学清、杨泽君、吴银铨;前排左起:王翰章、侯竞存、吕培锟、宋儒耀

    宋儒耀立功奖状

    ■ 池子华 吴佩华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红十字会先后组织七支国际医防服务队,开赴前线,救死扶伤。他们中有不少医学专家,杏林泰斗,被誉为“中国整形外科之父”的宋儒耀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

    “最出色的学生之一”

    宋儒耀(1914—2003),1914年11月16日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一个医学世家。20世纪20年代,大批山东灾民“闯关东”避难海城,不少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宋儒耀的父亲目睹惨状,每日为灾民施医送药。1926年,宋父因此染疾而亡。宋儒耀自幼耳濡目染,矢志悬壶济世。1932年,他以同等学力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1933年转学到华西大学牙医学院,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牙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是时,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经常有前线送来颌骨枪伤和颜面、双手烧伤的伤员,医院外科却束手无策,宋儒耀痛心不已,希望中国能有这方面的专科医生免除他们的痛苦。华西大学也决定培养中国自己的整形外科医生。机缘巧合,宋儒耀因为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做全口义齿,获陈布雷赏识与帮助,1942年他被送美国罗彻斯特医学院进修,先在整形外科做住院医生,后至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美国整形外科创始人艾维(Ivy)教授,1947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48年又以出色的成绩获博士学位。1962年,艾维教授出版回忆录,特别用了一章回顾宋儒耀的求学经历,说宋“学习勤奋、工作仔细,笔记极为认真”,称赞宋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修学院最出色的学生之一”。博士毕业后,宋儒耀即返国回华西大学任教,开展整形外科教研工作。因其技艺精湛,业绩显著,很快被聘为该校教授,并升任华西大学口腔医院院长。

    受聘国际医防服务队

    第五大队顾问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为使各地志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医务工作者有统一的组织与领导,1951年1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出《为组织救济朝鲜难民医疗队给各地分会的通知》,要求组织医疗大队赶赴战地,以加强抗美援朝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在祖国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红十字会会员,以高昂的热情,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纷纷开展组织医疗手术队等活动,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三战三捷,将联合国军打退至三八线一带,取得巨大的胜利,同时,志愿军伤亡惨重,急需包括整形外科在内的专科医生前往救治。

    原来,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依据二战时期得出的结论:“烧毁一座城市比炸毁它来得容易”,凭借优良的现代化装备,罔顾国际公法,在朝鲜肆意轰炸烧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连战连捷,“联合国军”丢盔弃甲,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竟下令“在作战前线和鸭绿江边界之间实行焦土政策”,从而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造成更大规模的伤亡。据估计,朝鲜战争其间,北朝鲜伤亡达200万人,包括约100万平民及约52万名士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亦超36万。

    美军用以“烧毁城市”的武器主要是凝固汽油弹。这种炸弹在烧毁城市的同时,亦给士兵和民众带来极大的伤害。凝固汽油是一种燃烧时像沥青似的黏性燃烧体,炸开时分散出很多碎片,一旦粘在人身上,仍能继续燃烧。士兵被凝固汽油弹炸伤和烧伤后,面部往往会扭曲变形,手无法继续劳动。受伤者身体畸形,既不能参加正常的生产活动,又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难以融入社会。因而,朝鲜战场迫切需要整形外科医生。

    鉴于华西大学在整形外科方面领先的技术力量,中央军委电令西南军区“组建一支援朝整形外科医疗队,由宋儒耀教授担任队长并负责选拔队员”。宋儒耀积极响应,组织并领导由10人组成的成都矫形外科手术队,自备手术器材,赶赴北京,被编为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五大队第一队,是为全国医疗队中唯一一支整形外科手术队。宋儒耀被聘为第五大队顾问兼第一队队长。1951年6月28日,第五大队从北京出发,奔赴战地。

    主持颌面外科治疗中心

    在宋儒耀抵达东北之前,另位中国整形外科奠基人张涤生(中国整形外科领域有“南张北宋”之称。“南张”即指张涤生教授,因其主要在上海工作,生活在南方;宋儒耀在参加完朝鲜战争后留在北京工作,遂被业内称为“北宋”),先期进入东北后方区。上海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在他的倡导下,学习苏联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按伤科分类,采取“分类指定后送,专科治疗”,使战伤得到合理的优良治疗。张涤生并提出建立专科治疗中心,得到国家和军方认可。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筹备,张涤生把分散在全东北的颌面烧伤、冻伤、头、面、手、足等伤残伤员集中到长春,实行重点专科治疗,并在白求恩医学院建立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治疗中心,以期有计划地培养专科人才。1951年7月,张涤生等人换防,恰好宋儒耀一行赶到,该中心遂交由宋儒耀主持。

    本着“虽然我不可能把我们最可爱的人变成最美丽的人,但我要尽可能使他们美丽一些”的信念,宋儒耀开始了整形外科中心的工作。面对伤员多而整形外科人才奇缺的现状,他不得不采用“车轮战术”:先由助手准备几台手术,待他做完一台手术后,换身衣服,接着做第二台手术。最多的一天他做了6台手术。经过宋的妙手,那些被炮火烧伤将要失明的眼睛(角膜溃疡)恢复光明;那些被弹片崩掉下巴的伤员有了下巴;那些几次治疗未愈的伤员很快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杀敌。

    随后,宋儒耀在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开办一个短期整形外科训练班,迅速壮大整形外科队伍,提高战伤救治水平。不久整形外科中心迁往通化,成立志愿军后勤部颌面外科治疗中心。在治疗的间歇,他撰写了《颜面战伤治疗常规》,在全军推广应用;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他发明了全脸和全手的整张游离植皮术和不用胶水的“带针”鼓式取皮机,治疗了大批凝固汽油弹烧伤和炸伤的伤员。

    “医学群星中

    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主刀、授课、编写讲义,宋儒耀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同行的外科医生王翰章回忆说:“伤员不断地从前线送来,手术是一台接着一台,经常是从早上做到深夜。换手术衣都是争分夺秒,脱了这套,泡好手,又迅速换上另一套。最辛苦的是宋儒耀,他既是队长又是主刀,还要编写讲义,给青年医生、卫生员上课。他常常是一台接一台地做手术。后来,年轻医生经验丰富了,手术娴熟了,他就放手让他们主刀,还时不时站在旁边监督指导。这样长时间站在手术室中,太累了,就穿着手术衣,戴着手套躺在地板上打个盹。一睁开眼睛,又精神抖擞投入手术之中。”在东北服务期间,他们共救治此类伤患1000余人。为此,志愿军卫生部给他个人立功一次,他领导的医疗队荣立集体功六次。

    1952年2月,第五大队服务期满凯旋而归,宋儒耀和他的队友回到四川。3月,宋儒耀重返前线,对转送至北京的伤员进行后续治疗,从此留在北京。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经历,毫无疑问,是宋儒耀一生的财富,成为激励他在整形外科领域继续前行的恒久动力。他不仅创建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医院(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而且在学术上不断开拓进取,取得卓越成就,成为“国内外整形外科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20世纪众多医学领域的医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作者分别为浙大城市学院讲座教授,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苏州职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