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14日,“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结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参会并分享了各自的项目成果与经验。同时,与会嘉宾从行动者视角,探讨了社区废弃物管理的创新实践、挑战和突破。 据悉,“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于2018年10月共同发起,旨在通过资助、支持社会组织深入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动员,探索有效的、可复制的废弃物(垃圾分类)解决方案。 万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源表示,“城市社区垃圾分类项目”是在各地社会组织不同类型化的社区实践中,通过更加灵活、接地气和更有效率的方式去探索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机制,并与基层社区治理相结合,找到回应社会问题的发力点。项目委托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进行评估,发现社会组织探索垃圾分类的四种模式。同时,项目还通过案例集和专项成果的方式梳理和呈现实践经验。 据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付涛介绍,项目已连续开展五年,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资助9家活跃在社区一线的社会组织,在8个城市16个社区开展近千场活动,培育各类社区环保志愿队46个,建立17个堆肥点,共堆肥168.5吨。“一线社会组织基于不同的地方政策环境和社区条件开展动员,提升了项目社区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逐步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社区垃圾治理工作路径和方案。” 会上,由沃启公益基金会与社区实践伙伴共同编写的《社区堆肥手册》和《社区自组织培育手册》正式发布。据介绍,两份手册注重行动实操的指导性,一方面基于所在社区的地方性特点,同时也具有通识性的借鉴价值。两份手册的发布标志着社会组织梳理和沉淀自身行动经验并开始向外传递产生影响。 除了项目经验的分享,会上还探讨了政策环境和垃圾分类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基于对“城市垃圾分类实践项目”中一线社会组织有效实践的观察,建议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专业性以及政策倡导取得空间,填补政策漏洞,推动公共政策落地。 据悉,作为一个资助项目,“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采用了陪伴式成长的模式。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项目评估专家杨亚亚从公益项目评估角度介绍了项目资助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她指出,沃启公益基金会与受资助方建立了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给予草根组织更大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以目标为导向开展行动,而不是机械地完成项目书中的规定动作,这种模式能够让资助和受助双方取长补短,合力解决问题。(李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