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来,上海市青浦区民政局积极探索,不断加强正面引导,做到监管培育并重,社会组织的数量以每年约50家的速度增长。即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青浦区民政局坚持当好“领航员”“服务员”“调解员”,为社会组织保驾护航,守住发展生命线,撑起了社会组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片蓝天。 做优工作模式 当好社会组织的“领航员” 青浦区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提标扩面,着力增强孵化园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中的牵引力。 一是打造党建品牌矩阵,提升核心力。做实、做深“党建+”的工作机制,即“党建+监管”“党建+约谈”“党建+服务”“党建+公益”,聚焦“一老一小”和群众急难愁盼,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参与基层治理,丰富工作内涵,形成品牌矩阵。 二是聚焦资源整合融合,提升服务力。充分发挥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联系服务社会组织以及群众“第一阵地”作用,拓展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公益基地的功能设施,以“党建铸魂,以文化育人”为理念,相继推出了“相约暑假”“多商平衡成长营”等公益课堂,推广公益理念,弘扬公益精神,凝聚公益力量。同时,通过社会组织“支部学习共开展,公益活动共参与,业务培训共组织”等多种形式,疏通阻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难点”“痛点”,解决社会组织类型比较分散、互动欠缺、难以凝聚等问题。 三是完善孵化园运行机制,提升组织力。结合管理细则(试行)实际运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补充细则内容,提升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满足孵化园日常管理需要。结合孵化园目标考核指标,加强日常监管力度,督促孵化园运营方根据细则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对标对表对入驻社会组织开展综合评估,切实规范孵化园的运营管理。 做实政策支撑 当好社会组织的“服务员” 近年来,青浦区民政局坚持“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真切感知社会组织“温度”,查找问题,制定对策,切实解决社会组织的急难愁盼,用心提供服务,为社会组织发声。 一是“制作一图”,读懂社会组织扶持政策。会同教育局、体育局、文旅局、科委、应急局、残联、妇联等部门开展联合调研,为各类社会组织收集到相关条线的17个扶持政策文件,制作并发布了《一图读懂青浦区社会组织扶持政策》。 二是“跨前一步”,为疫情后社会组织送好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坚决筑牢疫情防控成果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通过调研,多次和市民政局、区国资委沟通对接,协助区内12家承租国有房屋、运营确有困难的社会组织减免房租230余万元。 三是“创办一刊”,为社会组织助力舆论宣传。在得知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或活动后总结难、信息报送难、宣传难等情况,探索为社会组织提供上门采编撰稿等服务的新模式,创办了《青公益》社会组织宣传内刊,其中“青风益语”宣传品牌栏目还在“青浦民政”“青浦社会组织”的微信公众号上定期发布,传播公益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提高了社会组织在区内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受到各街镇以及广大社会组织的一致好评。 四是“落实一招”,制作社会组织“权益清单”。通过对行政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业务受理窗口调研,摸清社会组织办事需求,通过制作“权益清单”、优化“一网通办”办事流程,为3A以上社会组织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免费代办业务等服务,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社会组织少跑腿”。 做细协调沟通 当好社会组织的“调解员” 青浦区有955家社会组织,新形势下的社会组织也不断出现各类忧患矛盾。区民政局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机关,在各类矛盾、困难涌现时,充分彰显责任担当,全心全意做好社会组织的“调解员”,既守护了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让社会组织切实感受到来自“娘家”的关怀与支持。 横向,当好社会组织与业务主管单位的“调解员”。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面对巨额增资、场地面积限制等诸多新的“硬性”政策规定,多次与市场局、教育局和社会组织之间做好协调工作,积极解释政策,协助多家社会组织取得教育局许可证和民政局法人证,使机构顺利走上正常运营的道路。 向下,当好社会组织与服务对象的“调解员”。疫情后,多家培训类社会组织出现了资金链“爆雷”,甚至引发了集体维权的舆情。区民政局第一时间安排干部奔赴舆情现场,与政法委、教育局、信访办、属地街镇甚至跨区部门并肩作战,共同制定出满意可行的方案,化解了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纠纷。 (据《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