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双碳”人才缺口大,高校布局研究院
安徽多所高校开设“双碳”相关专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安徽多所高校开设“双碳”相关专业

    安大、合工大均设“双碳”专业

    目前,“双碳”相关的有十大专业,分别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可持续能源,智慧能源工程,电动载运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在安徽,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相关专业,聚焦新能源偏多。

    记者调查获悉,目前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大学均开设相关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开设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安徽工业大学则开设有“氢能科学与工程”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总体看来,安徽高校“双碳”专业重点聚焦“新能源”行业。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中国科技大学虽然没有专门的“双碳”本科专业,但其建有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双碳”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推进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节能低碳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国家首批“新能源”专业 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合肥工业大学的“双碳”专业来自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与之相关的专业名称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如龙教授告诉记者,该专业自2010年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当时正是为了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向国家申报了这个专业,它也是我们国家获批的首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每一年,这一专业都会招收两个班约90人。“从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填报的第一志愿来看,新能源专业一直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专业。可见其对家长和学生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周如龙表示。

    此外,该专业的考研录取率较高,可以达到50-60%。

    安徽大学材料工程系系主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负责人李鹏老师表示,该专业同样开设于2010年,2011年开始招生。从招生人数来看,是逐年递增的。“2011年招生时,只招40人,但随着国家对‘双碳’的重视,2021年到2022年已经增加到95人,今年计划招生100人以内。”

    就业:专业方向与产业链息息相关

    采访中,记者发现,安徽当地高校开设的“双碳”专业发展方向多为化学电源、新型光电材料及器件、太阳能等,而毕业后就业的单位更是与合肥的新能源汽车、芯片、节能环保等产业链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这些当地高校培养的“双碳”相关毕业生可以直接向合肥相关企业输送。

    杨健是合工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20届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再次选择回到合肥就业。

    为什么再次选择合肥,这位山西小伙告诉记者:“大学四年对合肥的感情很深,合肥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杨建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所学的专业与合肥的产业关联度紧密。“我现在从事的是半导体设计,特别是车载芯片的设计,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合肥对这一块产业有着清晰的布局,且非常重视新能源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与我职业规划很契合。”

    专家:建议“校企共建”培养专业人才

    “全国目前共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21个与‘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安徽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胜认为,“双碳”会和20年前的互联网一样,成为解决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此外,“双碳”专业都是理工科为主,人才培养的方式应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相应地需要配置各类实验室、实验器材以及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指导老师。王永胜建议,本土高校和当地政府应当联合,建立起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

    (据《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