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李庆 吕建华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初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去年8月,在石家庄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组织的一次夏令营中,吕建华第一次见到了小米(化名)。13岁的她身材高高瘦瘦,虽长相清秀,但总喜欢用长长的刘海儿挡住大半张脸,似乎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多年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告诉吕建华,这个女孩需要关注。 从特别关注到“危机介入” “夏令营结束后我一直通过微信与小米保持联系。一天深夜十一点,小米发来微信语音,向我哭诉:‘阿姨,我不想活了!’”吕建华一面安抚小米的情绪,一面询问她发生了什么。小米发来一张面部红肿的照片,说她刚被父亲打了十几个耳光。在安抚小米情绪的同时,吕建华迅速与督导、主管、儿童主任进行了紧急会商,决定对小米进行危机介入。通过安抚,小米的情绪稳定了下来,但作为一名专业社工,吕建华深知孩子的问题一定与家庭有着极深的关系。 第二天,吕建华对小米进行了家访。通过了解得知,小米的父亲不幸患上了股骨头坏死,患病后由于心理落差很大,希望小米能够分担家庭的重担。当小米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时,便诉诸暴力。而小米的母亲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小米支持不足。 在与小米深入沟通后,吕建华将服务目标定为让小米能够获得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建立亲子关系,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 小米与父亲的矛盾根源是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为了帮助小米父母转变教育观念进而调节家庭关系,吕建华通过多次家访会谈,让小米的父母认识到暴力的方式是非法行为,且无法解决问题;同时,让母亲主动调和紧张的父女关系,并给予小米更多的支持。经过数次的亲子教育会谈,吕建华成功地帮助小米父母改变了教育方式。 吕建华认为,一个家庭中孩子与父母需要共同成长,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加强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我其实非常爱爸爸,但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小米告诉吕建华。 于是,为了鼓励小米,吕建华建议她主动迈出与父亲和解的第一步——为家人做一道菜。第二天,小米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端上了餐桌。看到桌上的菜,父亲表扬了小米,并坦言:“爸爸内心很爱你,但缺少对你的关爱,更不应该使用暴力。”一道简单的家常菜,拉近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小米的自信,让她学会沟通与理解。 相遇的150天:她剪去了长刘海儿 2023年2月,吕建华再一次来到小米的家中,惊喜地发现她剪掉了刘海儿,整个人变得自信又活泼。150天的时间,小米的改变是巨大的,她学会了如何接受爱和表达爱。父亲的暴力行为再也没有出现,家庭关系也变得亲密和谐。 从重点关注到危机介入再到学会沟通、学会付出,回顾与小米一家相遇的150天,吕建华感触颇深。她认为,小米与父母在共同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与历练。“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一定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家庭问题,要坚持‘助人自助’和‘人在情境中’的服务理念,不断调整工作方式,这样才能把服务做得有温度、有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