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30日,腾讯15亿元“战疫基金”和“温暖家园”项目评估启动暨数字化赋能社会应急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执行院长高华俊,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思全,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高玉成,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副秘书长刘洲鸿以及多家深耕社会应急领域的基金会负责人出席并发言。 葛燄回顾了腾讯在应急响应中联合基金会等公益伙伴、行业领域专家制定响应策略、回应基层需求的实践经验,期待腾讯未来不仅能在灾害发生时高效响应,更可以在平时建立创新型救灾模式,提升救援一线队伍的可持续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延会发布了腾讯15亿元“战疫基金”和“温暖家园”项目评估框架与基本发现。此次对“战疫基金”与“温暖家园”项目评估旨在回顾总结项目实践经验,提炼社会应急响应模式、救灾减灾防灾策略,挖掘项目复合型社会价值。 据介绍,腾讯15亿元“战疫基金”支持了超625个公益项目落地实施;三年内做到全过程持续响应,全链条立体参与;响应内容从紧急抗疫阶段的物资支持、疫情防控、致敬战疫人物、困难群众救助,到长期支持关注医疗科研领域以及行业发展的千百计划,项目既着眼于当下,又防患未来,从多方面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温暖家园”项目则通过与长期从事救灾的大型基金会联合,借助其救灾网络,形成灾害响应品牌合力,挖掘被忽视的社会需求,在基层社区建立备用金机制,着重提升基层社区救灾团队的综合能力。 在“战疫与救灾行动的经验与挑战”圆桌讨论环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对如何识别灾区的真正需求以及对于应急响应提出相关建议。 与会代表认为,快速应急响应关键在基层,如何回应基层多元化、个性化、非标准化需求是救灾行动的挑战;同时,日常对捐赠者及社会公众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做好救灾知识科普将有助于捐赠者理性对待救灾过程与成效。 针对“数字化赋能社会应急”主题,腾讯SSV社会应急实验室合作总监关雪,北京绿野救援队总队长吕忠洪,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乔颖,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思全,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高玉成、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分别基于自身工作经验介绍了现有数字化社会应急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与会代表均表示,受益于腾讯生态中的数字化工具,依托互联网平台,让信息共享、核实更高效,远程协作更便捷,资源配置更精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将颠覆现有社会应急响应体系,如何通过社区自组织形成多主体应急治理模式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史培军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力量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他表示,社会力量应明确自身在灾害救援中的位置,助力全社会建立社会组织体系,在各区域培养有救助能力的基层组织。“社会力量的防灾救灾减灾行动应注重灾前、灾后、灾中全链条行动,各组织各得其所、相互补充,形成有组织的行动,有行动的组织。” 王振耀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希望。他表示,研究者应注重对研究成果的转化,腾讯公益作为15亿元“战疫基金”与“温暖家园”项目的主办方,应及时转化项目智慧,形成行业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