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新闻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上接08版)
广州突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六大瓶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9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基本养老 人人享有
广州突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六大瓶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占比18.70%。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人们面临未富先老,养老服务“养不到”“养不起”“养不好”的急难愁盼问题。问题背后,则是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经营”“人才”“医养结合”“监管”等方面遭遇的瓶颈。在广州,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逾213万、户籍老年人口超过180万,老人们恰恰见证了这一座城市直面痛点,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领域进行的重重探索。

    这一座以开放包容、改革创新著称的城市不仅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市域为单位同时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长期护理保险、医养结合、康复辅具社区租赁5项国家试点的特大城市,同时,也率先开展了基本养老服务探索实践,把基本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先试先行,初步构建出人人享有、人人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 ,加快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能力,为国家层面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实践经验。

    一系列改变发生在市民生活的细微之处;一系列基本养老服务发展的答案,呼之欲出。

    及时照护,人人可享

    88岁的潘佩(化名)是广州市越秀区土生土长的“老街坊”,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一次骨折术后被拽进了高龄重度失能的世界里。医生在诊断书中表示:潘佩骶尾部压疮,不断渗液,需要协助服药、卧位护理、心理慰藉等照护服务支持。那一刻,89岁的老伴看着诊断书一阵眩晕,他心里清楚,对他这么一个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聘请专业照护是个不小的开支。

    同在广州,75岁的玉英(化名)总是愁眉不展,在过往的日子以泪洗面。数年前,她的两个儿子先后离世,丈夫又疾病缠身,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忙碌,量血压、做早餐、喂饭、买菜、换尿布、看病……日子一天天下来,不堪重负。虽然,他们都享受了广州健康档案、健康管理、“平安通”服务,可随时申请紧急救援,社区工作者定期关怀。然而,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才是他们,也是每位老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他们害怕照护开支带来的经济压力,逐渐压垮他们的人生。

    但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得益于广州正在实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两户家庭均通过鉴定评估,申请了长护定点机构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服务。照护产生的费用,由长护险基金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报销。在专业照护下,潘佩康复训练不断,仅四个月时间,从卧床坐上了轮椅;而玉英的丈夫得到了更全面的医疗护理。在费用报销后,额外的照护费用并未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丝毫负担。

    据悉,目前广州长护险覆盖全体参保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提供41项基本生活照料、34项医疗护理服务,其中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的支付限额最高分别为每人每天115元~120元、每月1000元;支付比例在75%至90%,被视为老人护理的一大保障。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这两个家庭背后,还有逾2万个获益的家庭。

    养老床位,人人有份

    床位是友好养老环境的标配。过去,一个床位往往意味着偏远的养老院、漫长的等候时间。和前十几年不一样,70多岁的慧喜(化名)如今双眼满溢笑意,过往伴随着“三无老人”标签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纠缠着她,但现在,这些情绪悄然消失。

    慧喜是地道的广州人,也是一名三无老人。七年前,由于身体条件下降、社区无法照顾等原因才入住到广州市老人院。彼时,广州市老人院的工作人员在老人入院时就根据个人资料进行评估,确定护理等级、为老人分配居住区域。不同居住区都配备了管理者、护理员、社工、护士、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为长者进一步确定个性化照护方案。

    那时,社工评估发现,慧喜因离开住了数十年的社区而出现负面情绪,生活中不太积极,有时担心道:“街道是不是不管我啦?”“会不会就没人来看我啦?”了解了慧喜的状况,也看出了她的顾虑,市老人院工作人员在日常言行中增加了对她的鼓励和赞扬,发现她有一颗当志愿者的心后,更是鼓励慧喜加入院内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心灵大使”,为住院的老人家做探访,关心和鼓励他人。而慧喜说:“老人院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能够帮到人,我很开心。”

    无论是有儿有女的老人,还是包括慧喜在内的三无老人,在这里都会被平等、认真地守护。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市老人院建院于1965年,建院之初,全院只有8栋瓦房、2根体温计和一部听诊器。但全院上下铆着一股劲,下决心把老人院建设好,把老人照顾好,发展到今天,共有白云区钟落潭镇上水院区、黄埔镇新龙镇镇龙院区和市老年医院三个院区,涵盖社区居家、机构养老、老年医疗三个服务版块,形成了“养护医康社产学研”八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为广州市特困老人、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有数据显示,在院老人平均年龄85岁,超过85%是失能失智老年人。这只是公办养老机构扮演“压舱石”“稳定器”角色的一个缩影。

    居家社区养老,人人可得

    还有的老人发现,在广州,养老床位不再局限在一院之中。

    对于86岁的广州街坊睦佳(化名)而言,随着岁数一年年增加,她明显感觉到自己老了,身体的小病小痛一天比一天多,做过大手术,日常也需要被照护。然而,在她的印象里,民办养老院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公办养老院轮候时间过长,而且大多数养老院位置又偏又远。当她进行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并接受养老服务向导时,她发现,原来养老并不复杂。

    得益于广州推行的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依托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长者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睦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改造后,她的家随处可见生活辅助器具,各种传导设备则具备实时远程反馈健康情况的功能。相比传统的养老服务,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床位”后,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组织提供的照护服务,以及服务平台提供的24小时平台监护和咨询服务,实现养老“不离家”、居家服务“不打烊”。 她说:“这里如同一个缩小版的养老院,还可以留在社区里。”

    与此同时,按“公建民营”、政企合作等模式,睦佳所在的街道,乃至广州每一个街道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正在投入运营,而每个社区、行政村设置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村居颐康服务站)不少于1处,每处建筑面积400~900平方米,统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功能,提供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等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可增加全托、临托(喘息服务)等照护服务,形成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嵌入式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无论是普惠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托养服务,还是其它养老服务,广州提出优先保障经济困难和照护亟需老年人,适度保障其他社会老年人的根本策略,并将“不高于广州城市常住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收费通过委托运营协议或资助协议等划定为基本养老服务“上限”,再加上长护险报销部分费用,同时兜底困难人群免费、低偿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或享受购买服务,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负担。(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