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先,要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践行者,在促进社会公平、追求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做好宣传及倡导,将公益慈善理念发扬光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鼓励高收入人群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的社会风尚。另外,要发挥专业优势,探索设计科学的、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项目与公益模式,确保其与促进国家发展、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同行。 《公益时报》: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公益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一线行业从业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张建岷:经济社会发展会带动公益热情和慈善文明日益增长,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社会需求更加多元,对慈善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公益行业和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服务的专业性、有效性、针对性以及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公益行业和机构要积极进行政策响应和社会需求挖掘,重视机构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服务模式与发展模式,拓展慈善服务的领域和空间,增强服务的专业性。对一线从业人员来说,公益项目设计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在公益项目的执行方面是否考虑到受益人的尊严等,都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公益时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是一家成立30余年的慈善组织,在推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否介绍一下基金会在项目设计方面是如何紧跟政策及时代发展实现与时俱进的? 张建岷:作为全国妇联领导下的基金会,在设计项目方面,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五个要素:一是符合国家发展大局,有效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二是符合社会需求,特别是妇女和家庭的需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扩展空间;三是科学策划和有序实施方法;四是有效监管,保证善款运用及时、公开和透明;五是能够撬动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并得到广泛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广泛的社会信任,更好地推动解决社会问题。 30多年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不断创新帮扶模式,从单一扶贫到授人以渔、赋权女性,将早期的“输血”变为如今的“造血”,始终以需求为导向,打造了立体化公益项目体系。我们将妇基会公益项目的不断迭代发展总结为公益1.0、2.0和3.0。 具体来说,“公益1.0”即雪中送炭,排忧解难。通过送款送物送服务,为困难女性提供保障。多年来,基金会精准定位妇女和家庭的医疗、养老、教育等需求,实施了多个项目,持续将慈善款物和服务高效精准地送到贫困妇女周边和贫困家庭当中,如母亲邮包、母亲微笑行动、“两癌”筛查救助等众多项目。这些雪中送炭的举措为困境妇女及家庭努力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在促进社会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等方面,落实了妇基会应尽的社会责任。 “公益2.0”:赋权增能,自我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立足志智双扶,才能充分发挥公益项目在提升女性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满足不同女性群体多元利益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母亲水窖”“母亲创业循环金”等,为妇女赋权增能,使妇女成为具有能动性的发展参与者和受益者。 “公益3.0”:公益新生态,共克贫艰。近年来,我们在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突破帮扶单个受益人的传统模式,逐步摸索出机构平台间协作、构建网状公益生态关系的“公益3.0模式”,“@她创业计划”“天才妈妈”“超仁妈妈”等多个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